雖不是資深張(愛玲)迷,也知道她筆觸下流出來的沒落貴族或中產的人間生態(tài)氣質,是很難用影像完全呈現出來的。
她對自己小說中屬于她那個時代不太愁生計的漂浮著的男女情感的真性刻畫,讓很多影人都樂此不疲地改編她的作品拍成影視劇,像【傾城之戀】,【半生緣】,【紅玫瑰與白玫瑰】,【金鎖記】,【色戒】等等,還有諸如【滾滾紅塵】這樣同張愛玲自己的故事有千絲萬縷關聯的電影。 她的小說給了影視業(y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和素材。
張愛玲的作品被很多人喜歡,也因此滋生了很多資深張迷
以前看過一點點張愛玲的小說,看不下去,因為如果強迫自己看完,會得抑郁癥的。她的小說可能是很多現實的寫照,但不是我經歷的。她的文字,有一種咬著牙要把每個人盡量寫的透徹,比如壞就壞到骨子里,嘴損的就損的讓人聽見他說話就立馬心情不好。我不喜歡這種方式,太負能量,太陰森,太累!
但是帶著好奇心,看了這部改編過的電影,我心中幾個大大的問號,男主哪里表現出來吸引人了,有什么優(yōu)點,讓女主見一次就愛的不可自拔???女主最后要和男主結婚,婚后自己工作賺錢
固定特寫鏡頭拍攝香火在燃燒
兩邊飯菜的對比,葛薇龍一開始并不受姑媽的待見
色調大多偏冷,上層階級之間的黑暗冷血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學生袍子代表的是葛薇龍的單純時光
葛薇龍發(fā)型的變化,也代表著她心境的變化,剛來時的學生氣,兩個月后張揚的卷發(fā),失意后的直發(fā)
報紙報道婚禮,身份之大
葛薇龍傷心時色調就會變冷,她看見喬琪與別的女人在一起的畫面
兩次上船的對比,身份的轉變,受到的待遇也不同
姑媽出現時黑白色的,葛薇龍和uncle是黃色的,葛薇龍看不起姑媽,但生存得靠她
講真,看完我懵了。
對我敬愛的許鞍華導演,好像這次真的沒有辦法挽尊了……
但還是想先從不那么嚴重的問題說起。
首先,對于早期殖民地香港風貌的再現,我認為是基本合格的——無須太糾結語言問題,如果嚴格按照小說那么得是滬、粵、英(特別是葛薇龍與喬琪喬要全英文談戀愛)以及彼此之間洋涇浜國語大亂斗,在劇本、表演、制作和發(fā)行方面可能會有諸多困難,不如一刀切用普通話直接略過種種差異——這個策略也基本貫徹在許鞍華近年來講述香港故事&中國故事的合拍片中(《黃金時代》《明月幾時有》)
《第一爐香》平凡的劇情片 什么都有,卻沒有愛情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8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