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不關心軍事和政治的朋友,請先閱讀這個掃盲帖子,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1003107
看電影時有中隱約的傷感,這種基調貫穿影片,只是因為影中的人物全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便也有種宿命附在影片的主角。結局都已知道,任何的掙扎都顯得徒勞。就在人物的心理轉變中,不論對主角的怎樣同情也落得一聲沉沉的嘆息。巴以沖突這一重大歷史問題在幾個主角的心理轉變中顯得很細膩。局外人會問為什么。局外人也許給出一套理論解釋為什么??蓻_突依舊發(fā)生。。。。。。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
1、不管你是什么人,不管你做過什么,不管有多么強大的力量追殺你……到美國定居吧,那里全家最安全。
2、流血復仇,只會血流更多——所謂的“反思”僅此而已。什么國家、主義、民族、立場……把這些扯上電影都是胡扯,其實這電影膚淺得很。
這部電影最大的懸疑:
為什么男主角寧愿背叛國家、被國家追殺,都不愿意透露聯系人的電話號碼?他只是吃過一頓飯、談過一席話、買過幾次情報而已,“爸爸”就能控制他的心智。為什么?
國家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好欺負的,開始復仇,停不下來的復仇。公民呢,個人呢,為了自己的國家,為了自己的民族,憑著一腔愛國熱情與情懷,開始復仇之路,因為知道自己殺死的都是惡人,都是有罪的人,所以沒有罪惡感,或者說罪惡感被正義感與愛國熱情所平衡,所超越。但當開始懷疑自己,開始有罪惡感,想停下來時,發(fā)現自己還得擔心自己國家對自己和家人可能帶來的危險。你停不下來,從最開始加入,你就沒了身份,不存在,你這個人根本就不存在,你才發(fā)現在你為國家冒死去復仇時,你的國家只把你當個機器
【慕尼黑】一個迷茫的成功者。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9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