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里的一些城市的聲音片段讓人很容易聯(lián)想到某個亞洲城市的繁亂,人流與燈火。與我現(xiàn)在生活的這個城市有著共同的特點,匯集了各個國家各個種族的文化,就象一杯經(jīng)過MIX的酒一樣,輕易得讓人產(chǎn)生一種不確定的誤解。
整張原聲的歌曲用一種類似的近乎飄渺的音樂來描述一個城市的狀態(tài),或者說是一個陌生的人在一個陌生城市的狀態(tài)。其中的一首Death in Vegas的Girls,輕慢的女聲僅僅用同一種綿延的調(diào)調(diào)吟唱著,如影如幻。她應(yīng)該是站在高高的樓頂,穿著一件白色紗衣,或者象電影中的Charlotte一樣,蜷縮在飯店高層的落地窗前看著遠遠的城市上空籠罩的霧氣,散發(fā)著詩人一般的氣質(zhì)。
想逃離城市卻又無法抗拒關(guān)于對奢靡的幻想是所有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的矛盾所在。于是,悲傷也就油然而升。Dream pop旋律的迷幻氣質(zhì)混合電影本身的游離之感融合,而且原聲音樂的意義甚至超過了電影本身。導演索非亞科波拉,繼承了父親對電影的敏銳,而且對電影音樂選用也是恰倒好處。那個曾經(jīng)在〈教父〉中的小女孩索非亞經(jīng)過了十年,也成為了一個有獨到見解的女子
對于東京的都市記憶,來自于三部電影:文德斯的《尋找小津》、阿巴斯的《如沐愛河》和索菲亞?科波拉的這部《迷失東京》。沒有一部出自日本導演之手。
《尋找小津》中如同蟲卵般蠕動的小鋼珠,《如沐愛河》中一張牽引事件中男女、假想的地圖,還有在《迷失東京》中讓人迷失的夜晚,都是這座城市孤獨的象征。
《迷失東京》雖然講述了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在一座陌生城市從相遇到相戀的故事,但在我看來,主角不是愛情,而是東京這座現(xiàn)代都市。就像在王家衛(wèi)的電影中,香港永遠只會在夜幕降臨之后緩緩解開自身的衣裙,東京也同樣如此。那些無可入眠的夜晚,一方面以眩人耳目的燈光吸引著游人,另一方面又將寂寞漸漸侵蝕入內(nèi)心,唯有借助頻繁的夜間活動人們才能打發(fā)這些空虛。
把男主角設(shè)定為一位明星,也就決定了這些活動空間不會是可以拋頭露面的街巷,而是那些隱匿在街燈背后的酒吧、游戲廳或KTV。夜深人靜之后,活動悄然開場。男主角一人偷偷潛伏在酒吧柜臺,寂寞地飲著小酒,也唯有在這樣的時刻和的場合,邂逅才會發(fā)生。一個初至異地的明星
written By Roger Ebert
比爾·莫瑞在索菲亞·科波拉執(zhí)導的《迷失東京》中顯然表現(xiàn)得可圈可點。如果沒有這個角色,這部電影恐怕沒什么看點。有了它,我無法將自己的目光移開。沒有一秒,甚至沒有一幀他的焦點是松懈的,然而他卻表現(xiàn)得毫不費力。這就是人們常說得一個演員沒有表演痕跡。在索菲亞·科波拉為他創(chuàng)造的情境中,他似乎是存在的,又毫無存在感。
他在扮演他自己么?我知道他的時候,他在第二城喜劇團表演。我們不是朋友我也沒有個人偏見,但是我很客觀得說,我見過他在小團體里的日常表現(xiàn)
故事結(jié)尾,當我們跟隨男主的的士漫游在東京都市的街道上,悲傷之情正如配樂所唱“離你而去,是我最不愿意做的事,但我能為你而做,為了你,我愿當你的玩偶”。
當鮑勃與夏洛特在來來往往的人流中擁抱彼此,畫面由特寫鏡頭轉(zhuǎn)換到遠景鏡頭,我們知道他們即將分別,鮑勃沒有重拾對孩子與家庭的熱情,夏洛特也無法與男友建立有效的溝通,但他們的邂逅彌補了兩人內(nèi)心的孤獨,短暫的甜蜜拯救了兩個惺惺相惜的可憐人。
故事的戲劇性在于一個讀哲學的女生卻為人生方向迷茫,哲學告訴她人性卻沒告訴她該做什么
寂寞之下,我們會做出什么事情來?這個問題很臭屁誒,顯然~可以讓電影里的男女主人公在地球的另一端相遇,可以突然在意對方,可以徹夜狂歡,可以相擁而臥,可就是不能在一起。這樣的寂寞會讓人們心疼,不至于招來唾棄。
東京,一個聽著就令人寂寞的所在,絢麗和精彩是屬于這座城市的,卻不隸屬于在其中的某一個人。每個人都孤獨每個人都虛無,這是尼采的虛無論??墒堑浇裉煳覀兤鋵嵰粯犹硬坏簟@才是問題!
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不是今天造就的,但卻跟城市息息相關(guān)。難以與外界溝通,一整天都不說一句話,每個人都匆匆走遍這個城市,也許遇見,也許永沒有交集。這樣的寂寞感你能承受幾天,幾年,一輩子?所有隱藏的脆弱或者失落是不是可以找個時間找個人訴說一下,所以,哪怕一個微笑也足夠讓你瘋狂一陣子了。
很多時候我們找個人在一起不是為了談情說愛吃飯睡覺,而是為了不寂寞。這樣的觀點會不會讓你覺的我很混蛋,可是我學不來你們那樣的狗屎般高高在上的情感,如果寂寞還不能讓你們?nèi)绱颂拐\相見,那不如我們心照不宣好了。
我總覺得悶騷和孤獨是不可分割的兩個形容詞,好像船和漿般共存而生。悶騷者時而孤獨,孤獨者總是悶騷。
很多關(guān)于愛情的影片里男女主角都是因這樣一種悶騷的孤獨而相遇的。比如<情人>里南洋破貨船上她的一個抬腳就吸引住了他全部的目光?,F(xiàn)實中也是如此。
但是我固執(zhí)地認為哈里斯和夏洛特間不是愛情,是孤獨者的普通友誼。竟然有把Lost in translation翻譯成"愛情,不需要解釋"的,我覺得"孤獨,不需要解釋"倒合適點。不過,我更喜歡"迷失東京"這個翻法。迷失是內(nèi)容的表達,東京是形式的美感。內(nèi)容與形式兼具而內(nèi)容又處于形式之上,這是我眼中好電影的樣子。
如果一定要和同樣表現(xiàn)悶騷和孤獨的王家衛(wèi)電影比較,我實在是更喜歡這般樸實的影片。什么花樣年華里的船票啊,春光乍瀉里的從頭來過啊,實在是有些華而不實。我想說,如果這個船票是一個人,這個從頭來過是一張船票,我一定不想乘船去與之相會。我總歸只喜歡適度的悶騷、孤獨甚至矯情,一旦超過了我心中那個尚未精確卻又總是存在的度,我就覺得這不過是裝逼者或瘋子的通行證。
《迷失東京》城市森林的一場夢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9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