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東北文藝復興”這個詞在網絡上風頭正盛。
老舅將《野狼Disco》唱遍大江南北,以班宇、雙雪濤、鄭執(zhí)為代表的“新東北作家群”推出一批佳作。
以東北為背景的影視作品,近年來也層出不窮。
前有斬獲柏林金熊的《白日焰火》,講述這片冰冷的土地上的隱秘罪案。
后有雙雪濤小說《平原上的摩西》投入影視化,劉昊然與周冬雨主演,日前曝光的殺青照也是引人期待。
但如果要真正選一部影片代表東北,那我一定會選這一部——
鋼的琴
導演 / 編劇: 張猛
主演:王千源 / 秦海璐 / 張申英 / 劉謙 / 羅二羊
電影的故事本身很簡單,位離異的父親想把女兒留在身邊,就需要給女兒一架鋼琴。不起鋼琴的父親,在借錢無望、偷琴不成的無奈下,在一群“稀奇古怪”的哥們幫助下,開始“造琴”。 電影從兩個煙囪的鏡頭開始推進,一開始就上來一首俄羅斯歌曲,歌曲和煙囪把故事的背景很好地勾勒出來。影片的插曲是電影的亮點,大部分是俄羅斯民歌,曲子交代了時代背景,強調了這個時代的人物特點。歌曲在影片中的分布到位,運用巧妙,幾首曲子就能把人物的心境、事件的發(fā)展襯托出來。運用得最多的是Lube樂隊的那首skoro dembe。剛硬的俄羅斯歌曲,不僅烘托出影片大時代背景,更是體現(xiàn)出了男主人公作為父親堅硬中帶有的絲絲柔軟。影片幾個鏡頭推進得也很棒。破爛的廠房屋頂透出縷縷光束,這個鏡頭出現(xiàn)過兩次。第一次是黃色的,表現(xiàn)出當時男主人公看到做鋼琴的希望、第二次鏡頭給的是藍色的襯托出當時主人公憂郁的心情。還有很多細節(jié)都做得很棒。比如房間的布置,窗臺上的玻璃罐子和里面的小魚,綠色植物的鏡頭也出現(xiàn)很多次,在影片破爛、晦澀、暗淡的大背景里
8.4/10
前情提要:這學期的視聽語言課我真的很想認真聽,但因為要考研所以一般不聽。今天上課龍標出現(xiàn),老師帶我們粗略地拉片,可謂克服不了的誘惑,于是這節(jié)課放棄了學習。
【鏡頭】
鏡頭之間充滿了矛盾和沖突(音樂銜接轉場,前面的歡快和后面的偷盜之事反差巨大,黑色幽默感十足。//婚禮+鋼琴的完工是高潮,之后緊接著葬禮…)充滿思考性
1)固定鏡頭
人物動態(tài)表現(xiàn)和黑色幽默對話(工友對話/父女對話:父女對話的鏡頭一開始是父親視角
有些電影,打動你的不光是它劇情、表演等技術層面的東西,常常在此基礎上,其表現(xiàn)的內容與你曾經的生活有些契合點,形成共鳴,就會造成一種最打動人心的觀影體驗。對我來說,《鋼的琴》就是這樣的電影,這首先是部有趣的電影,故事真實中又帶著荒誕,風格詼諧中帶著苦澀,更重要的是,它的背景和細節(jié),那種老工業(yè)基地衰敗下的一代人的光榮與夢想,現(xiàn)實與痛苦中,讓我作為一個三線廠子弟,想起了我童年生活的印象,我的父輩們的經歷。他們的青春扎根于今天看來特殊的年代,他們往往趕不上時代的節(jié)奏,而新的時代下更有一種力量以“進步”為名,拋離著他們,甚至直接或者間接否定著他們,有些時代的悲劇看上去已經結束,但是其制造的困境仍在很多人身上延續(xù)。
《鋼的琴》的故事很平常,是挺常見的離婚夫婦爭奪孩子撫養(yǎng)權的故事,作為男方的陳桂林,經營小樂隊,自得其樂,樂觀豁達,人有些小精靈,但是還不至于太壞。顯然,他不像個主流社會定義的胸有大志的人,妻子早早離他而去,嫁給賣假藥的,有些經濟基礎后,要回來要回女兒。桂林對女兒的愛沒有被過度渲染
有一年,下載了全套的《鐵西區(qū)》,我拿給一位長輩。
這位長輩,在東北度過了他年輕時最美好的歲月。也因為他無數(shù)次的重復講述,我逐漸知曉冰天雪地里的青春和喜樂,對那片土地也生了特別的親切和感情。
長輩別別扭扭地坐在電腦前,看了一會兒,輕輕起身走開了。后來,我曾經幾次想和他探討紀錄片里的情形,他始終緘默,連嘆息都不肯。
他終究沒有看完《鐵西區(qū)》。我想,不是因為他不信,而是因為他不忍。人若上了年紀,回憶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然后呢,若是看見自己在最年輕的時候一磚一瓦地構建起來的世界,在自己面前坍塌成灰……你還想讓他說什么?
我偶爾也會問:如果有機會的話,愿意回去看看嗎?他答:不去。那口氣,不是斬釘截鐵,也不是遮掩躲閃,很淡然、很平和的——不去。
看《鋼的琴》,幾次激動得內心狂呼:哇嘎,這個一定要再拿給他看呢。陳桂林的小樂隊吹奏哀樂時,后面戳著兩個碩大的煙囪,真像呢,工廠的感覺;一個為葬禮增添氣氛的小孩子先是噴火,再用自己的頭一個接一個地招呼啤酒空瓶,好家伙,東北的感覺。
真是齊活了。
《鋼的琴》讓人沉浸!小人物大夢想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9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