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不是一部過癮的電影。沒有漫天飛舞的子彈,沒有排山倒海的笑料,沒有裝腔作勢的格言警句,甚至沒有衣著光鮮的演員。影片要表達的就是人生這種灰頭土臉,它平庸的讓人窒息,窒息得讓人覺得死亡都是一種解脫。
故事。
這是兩個女人的故事。年輕的南風,她的問題是如何爭取。她要爭取自己的工作,她要爭取和丁波的愛情,她要替她媽媽爭取安寧的生活,她甚至要爭取自己的伙伴不被人欺負。她煩躁,無奈但不絕望。年老的常月琴,她的問題是如何放棄。沒有了丈夫,沒有了兒子,沒有了事業(yè)。她的人生是過去時,現(xiàn)實如同行尸走肉,未來沒有什么值得期待。人生在她變成了一個悖論:如果她選擇放棄過去,其實也就是放棄了自我,讓自己做另外一個人。如果她選擇放棄生命,其實是選擇了自我,一個與他人無干的決定。
兩個人,一個是殘酷的青春需要面對,一個是黯淡的晚年需要取舍。一個是被使命感壓得叛逆,一個是因為失去使命感而輕生。人生有時很可笑,我們的人生價值很多時候是由對別人的意義決定的。如果一個人不是妻子,母親,同事,朋友
看觀音山以前,我覺得美完全凌駕于道德,無論怎樣的立意追求,落地點一定是美。導演的表達訴求,或者是表露對精神生活的鄙夷也好,或者是失敗者心理的令人厭煩也好,或者是臟亂環(huán)境里巨大的視覺沖突也好,不要找過于丑陋的客觀載體(即演員)。首先要有被注視的資格,其次再講有值得注視的內(nèi)容。
觀音山里的肥皂,一無是處,膽小懦弱,但憧憬著世界上最偉大的偶像。邁克杰克遜。他甚至連贊美的話都不會講,只知道“他抱著電吉他表演,真的好酷哦”。彼時神采奕奕,一個朝圣的人,目睹榮光
這部電影到底好看在哪里?各位打四星五星的給我說說。
什么叫尋死,張艾嘉的行為就是;什么是尋活,李導演片子剪到最后不知所云讓我在電影院里昏昏欲睡打了幾十個哈欠就是。當范冰冰和陳柏霖尋死尋活,我哈欠打得淚流滿面。
本想買票看一部小清新電影,搞了半天是部風景不錯的怪胎火車片,用“用力過度”也不足以表達我的感受。你若孤獨不如好好敘事,小清新只是修煉等級不夠,不至于想讓人離開戲院時叫“回水”;拍偏掉畫面晃抖故事支離破碎,冷不丁冒出一個又一個勉強支撐劇情的人物,我想對不起的是每個對國產(chǎn)電影給予希望的觀眾。
《觀音山》李玉作品,目前為止,剛忘的都忘了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9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