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子讓我想起《夜幕低垂》,原本想會不會是一個導演,回來一查,不是。里面的音樂,和一直穿插其中的光,還有一些氣氛吧,給人的感覺都有點像。
另外還有一點點想到死神來了。。當然當然,這倆電影完全不是一回兒事,只是因為關于死亡的不可規(guī)避性,它們是相同的。即使你以為你逃開了,轉頭一看,它又來了。
個人很喜歡這片兒,就像我很喜歡夜幕低垂一樣。
覺得John Malkovich是個長得就很荒誕的人,所以無論是像閱后即焚里面那么莫名其妙的事兒,還是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里面根本就荒的都沒譜了的事兒,安他身上,還挺正常的。。覺得他說話挺有意思,不張嘴,咬著說的。
影片營造的氛圍我很喜歡的,既平靜,又躁動不安?;蛘哒f,和片子所講的故事一樣,它在幫你在結束之前尋找和求得平靜。
很多人在關于人為什么活著這個問題上,常常擺出一句話:人都是要死的,那為什么要活著?
我沒有經歷過死亡,也沒辦法想象真的要面對它的時候會是什么樣的反應。做過兩次關于死亡的夢,第一次是夢到我媽,一個禮拜后,夢到了我爸。這事兒到現在也還是覺得有點蹊蹺
我們都徘徊在生與死之間,影片的開頭和結尾就像生與死一樣是一個閉環(huán),那些我們所愛的人或事,成為了我們留在這個世界的理由。我們終將離開,我其實對死亡這件事情看的很淡(只是希望那個過程不要太痛苦),總而言之,珍惜自己活著的每一天。
妻子和兩個孩子漂亮又可愛。其實一開始我很不喜歡那個男主角,他答應了女兒回電話,卻讓她等了一天,在他的生活里工作大于家庭。他可以去幫助自己之前的朋友,卻在他的女兒害怕時只是告訴她just do it,女兒說想他,需要陪伴時,他說:你可以的
還是在滬江上看到Musso的推薦才開始在電驢上找這部電影。連續(xù)看了兩遍。每次看完心房都會小震,真是很喜歡。
話說原著是在作者遭遇過一場嚴重的車禍后的構思,一部關于生命、死亡和愛情的小說。也許只有真正經歷過的才是深刻的吧,這部改編的電影也卻是點擊到大家的心靈。什么事業(yè)、前途、奮斗,到最后覺得真正關心的還是你深愛的人!Nathan以為自己不久人世后的最直接的舉動是回歸到家庭,雖然其實他只是在接受擔任信使的訓練,而第一個預知死亡的人竟然還是自己的前妻!不得不說,命運弄人。
尚未看到原著,不過就電影而言,拍攝得不錯。世上有那么多美好的事情,可卻偏偏有這么個信使,閱盡人間無盡的悲傷與哀怨。該片基本上是個美國人打造的法國片,所以能看到很多的混合的元素在里面。主角選得很妙,John這個童鞋一出場就暗示事情的復雜,而Romain,這個在Dans Paris中失戀小可憐也將Nathan的性格完美演繹。音樂很好聽,畫面則優(yōu)美得很,尤其是那個光圈和那些不時出現的光亮,把握的很棒。這也是我選擇“絢爛之后即是死亡”這個標題的原因。在信使眼里
死去的孩子選擇了回去,而為何回去?第一次的臨死體驗並非嘗到了死亡的本色,而蘊含更多的自我幻境。這是一個僕人的孩子,卻愛上了主人的女兒。我們從小被教導的是你不能做的事而非你擁有的資源。於是壓抑成為慣常的模式。而人性是需要愛和關注,內心的自尊才能健康適度的發(fā)芽成長。因為我們的自尊需要建立在真實的自信之上,然後太多的自負與自卑則是一種偽自信下的生根發(fā)芽。
男主角無止境的投入工作中,冷麵、肅靜、刻板,典型的壓抑之性,太渴望的擁有絕對自信,從而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進行自我催眠,突破一切,擁有絕對的力量與權力,這是偽自信的一種延伸,更多的追求結果而非過程,如同他對待他的妻兒一般。緊實的壓抑成就過多的自我幻想,而非真實理想。他是個受傷的孩子,需要不斷的謀取權力和努力工作,才能彌補他的坑洞和幻想。
於是,真實的他來尋找他,這便是那個信者,我們也可以把他稱為他的智慧老人。信者常提到的一句話是我們無法控制死亡。對,這是個幻象的世界,唯有愛才是永恆,因為所有看得見的定將幻滅
后來:有意思的劇情片 只有面臨死亡,才能讓人回轉頭來,重新審視生命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0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