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玄奘法師一夜之間說服信拜火教的國王信奉佛教,然后片中緊接著說那地方受大唐文化影響,是大唐文化的力量,所以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能不能行啊,一看這旁白就根本就一佛教外行人,佛教不是文化,也不是什么文化塑造出來的。
二: 玄奘法師在石窟里看見佛現(xiàn)金身了,什么叫做“幻覺”?這時候旁白就又出現(xiàn)主觀情緒了,不再客觀了,怕嚇到觀眾,在那安慰觀眾,用誘導性的語言表明”應該是幻覺吧“,真是畫蛇添足,啥也不懂。
三:被強盜劫持后來又被天神刮風降雨相救,什么叫做“傳奇色彩”,又怕嚇到觀眾,編劇和導演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在那幻想妄想:“??!巧合啊,多傳奇啊。”
看到這三個地方的時候,就覺得這些不能只說成是整個片子因為失誤而產(chǎn)生的敗筆了。給人的感覺本片的編劇和導演根本不懂佛法,這些旁邊語言無不例外是在誘導觀眾:佛法就是人們幻想出來的對人們自己的精神慰藉。佛教即不是文化也不是神話,這片這么解釋不是誤導眾的生嗎,深入佛經(jīng)經(jīng)典的人知道怎么回事,不知道人的還是不知道佛教是干嘛的
1.甘肅瓜州(公元627年,孤身一人)
↓
2.800里沙漠(四天五夜滴水未進)
↓
3.伊吾(剛剛與死神擦肩而過的人,對生命的感激無以言表)
↓
4.高昌(新疆吐魯番,漢人建立的國家,信仰佛教,國王挽留,絕食以明志)
↓(隊伍西行,見商隊遇險被劫殺)
5.焉耆國(yan qi)
↓
6.龜茲國(qiu ci)
↓
7.雪山(帕米爾高原,寒風凜冽,歷經(jīng)七天,半數(shù)人亡)
↓
8.大清池(中亞大草原,突厥人)
↓
9.碎葉城(吉爾吉斯,李白出生地)
↓
10.康國(撒馬爾罕,康姓祖先來源地。拜火教徒
聽名字都知道這是玄奘的傳記,跟我們小時候接觸的《西游記》不同,真實的玄奘一生并不是如西游記那般神話故事。
這是一部按照時間線述說玄奘如何出家,如何皈依,如何尋求佛法,如何西行取經(jīng)的電影。
電影里可以看到很多過去的寺廟建筑和歷史記述,應該算是一部正規(guī)了解當時佛法歷史和玄奘故事的電影。
在電影中有一段很值得品味。當玄奘大師歷經(jīng)四年各種不顧性命,各種磨難到達了佛主悟道的地方時,親眼看到佛教的衰敗凄涼。電影描述說,一向意志堅定的玄奘
片子是六年前就看過的,只是湊巧最近才找到配樂集《大乘天》,于是六年前的影像便隨著音樂仿佛歷歷在目,也實屬意料之外。原來信仰是可以這樣被聆聽的,我在想,如果我沒有看過紀錄片,只是聽到這樣的曲子,還會不會掉眼淚。
六年過去了,敘述中的故事只能憶起一個大概輪廓,確鑿的話只記得一句,玄奘歷經(jīng)生死穿越莫賀延磧,到達西域的第一個小國伊吾,他見到的第一個人卻是來自大唐的僧人。如果不是這句話,恐怕很多人會一直認為玄奘是第一個西行求法的和尚,實際上他不是第一個啟程的,也并不是第一個到達的
看過此片已多時,但至今回想依然記憶猶新。
該紀錄片用樸實的拍攝和繼續(xù)方式描述了玄奘大致的一生,其中用相當大的部頭繼續(xù)了他的西行過程及到達迦南的求法過程。觀后真有一種心靈充盈,神凝氣定之感。如果說該片和最近熱映的《少年派》從拍攝一部探求信仰的主旨電影角度上講,那么后者不過是一顆輕飄的沙粒。
所謂的東方文明,一定不會是排他性,而是海納百川之格局,唐代,這個時空詞匯,引導我們的感官回憶一個輝煌又自信的最高巔峰,于是就會有長安,這個空間架構(gòu),長安城濃縮的是世界文明的創(chuàng)造與輸出。玄奘,從百萬人口的長安出發(fā),西域求取佛法。交通促進,猶如人體周身之氣流,以丹田而發(fā),開通小周天,打通任督二脈,游走全身,直至天人合一,萬法歸心,參透宇宙。
一個偉大的時代,必然是有傳奇浪漫的人物,玄奘不但是倔犟的求法者,更是偉大的冒險家,當畫面呈現(xiàn)出無際的黃綢沙漠,玄奘大師手牽嬴弱的瘦馬,狂風吹得沙塵四起,在逆風中徐徐緩步的玄奘,給予我的,是一種啟示,即人類在宇宙中的定位與存在,到底是虛無絕望和孤獨,還是存著一絲渺茫的希望前行?這樣的鏡頭呈現(xiàn),是一種殘酷的浪漫主義。正如李白繼玄奘取經(jīng)歸來幾十年之后,他在秦樓楚館,醉酒當歌的狂放,我在想這風馬牛不相及的邏輯里面,有一種看不見的堅硬黑線,把唐代這些偉大的歷史人物串聯(lián)起來。正如《大明宮詞》主題曲那樣的陳述:“長安細雨,沐浴著太平”太平,即是一種胸懷,開放,接納
玄奘大師:爆款!學習佛法的人都值得一看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1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