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蹦蹦跳跳地穿過胡同時,
可否感覺到在街角注視著我們的目光?
可否知道年輕就是我們最大的財富?
素不相識的老與少,
就在光陰的推移下,
心漸漸接近......
不得不佩服金雅琴的表演功力,
到底是人藝出身,
不動聲色、張弛有度。
我們倆,
值得一看~~~
那天晚上剛回家不久,打開電視機剛好看到個片頭,小馬穿著軍大衣,縮著手騎著自行車,穿過胡同。《我們倆》就這樣開始了。我竟然站著沒動看了前半集,進廣告的時候才去洗漱,回來又接著看。
我對老年人題材的片子都很有興趣,一是因為我和家里的長輩都感情深厚,二是我天生自來喜歡和老年人在一起。老人性子怪,東北話用“格眼”來形容,從發(fā)聲上講,實在是準確而滑稽。不過,老人性格不好不是沒原因的,年輕時性格張揚,老來自卑,孤獨寂寞沒意思,又提升了對外界的不信任,性格會顯得更壞。小馬剛來老太太家找房子的時候,老太太就是這個樣子,趴窗戶上準備看戲。又想把房子租出去,又想看小孩兒怎么出洋相,滿眼一副“你們小年輕懂傻”的樣子。旁邊的老印太太就慈祥許多,還很可愛,經(jīng)常穿圖案很炫的T恤衫。后面講小馬拍《老太太》片子時采訪老印太太,她說“這老太太不得了,年輕時打過仗、騎過馬、抽過大煙”。果然,傳說中年輕時候越強悍的老人,老了以后越難對付。小馬的苦日子可真不斷。
先是電話,接著是冰箱
我們倆。
這是我第一次和奶奶看電影。
老人都很節(jié)約。屋里太暗,我說把燈打開。奶奶指指電視,
還有光。
樸實到好像就發(fā)生在門前街巷里的故事,安靜的聽不到響動的真情。
銀屏里頭是老奶奶和小姑娘,銀屏外頭也是老奶奶和小姑娘。唯一不同我們是有著血脈聯(lián)系的親人。
在爺爺去世后,我陪奶奶看電影。
我用什么樣的語言才能安慰老人的心呢?我不知道。
那些綿長的記憶、苦難和幸福構建成的親情,語言怎么能夠定義。
現(xiàn)在的年輕人有時間陪朋友看電影,卻擠不出空閑來陪陪身邊的老人。
最后的一幕。竇唯的音樂伴著一個爛沙發(fā)。我不知道它的寓意是什么。看看身邊的奶奶,黑暗中有幾點亮光閃爍。
是時候去陪陪我們身邊的孤獨的老人了……
故事是從一個白色的冬天開始的。一個是苦苦尋找住處的學生小馬,一個是獨自住著簡陋四合院的老太太,兩個人從此便有了交集。小馬剛搬進來時,老太太百般刁難,兩人相互排斥、相互警惕。后來天氣逐漸變暖,一件件瑣碎的小事,一次次誤會的解除使兩人的關系也從敵人變?yōu)榕笥?,甚至后來有密不可分、相依為命的感覺。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小馬總要有自己的生活。最后小馬還是離開了四合院,帶走了自己的行李,也帶走了老太太的全部希望,不久老太太便病逝了。故事是以一個白色的冬天結尾的。只是僅剩一個從此以后都會深深懷念老太太的小馬。
《我們倆》是一部有著鮮明中國印的作品。正如中國的茶葉,入口雖苦,久品則厚味無窮;也像中國的水墨畫,樸實無華,實則耐人尋味。
甚至連演員也那么樸實無華,盡可能的生活化,連名字也省略了。因為太過樸實,使我在剛看到開頭的時候,就幻想小馬會在夏天把頭發(fā)留長,努力減肥,搖身成為妙齡少女。然后和老太太的孫子發(fā)生一段戀情,最后成為親密的一家人,四合院從此熱鬧起來。然而我錯了,我想的太過復雜
因為光看劇情,不看電影,就可以知道這部電影所觸及的主題,比如關于老年人的孤獨(其實是所有人的孤獨,只是以老人的視角講述罷了),關于成長,關于隔閡與溝通,關于子女與老人等等。這些主題中的任何一個都已經(jīng)發(fā)展出一大類的電影,多少有些類似的影片比如美國的《金色池塘》,香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甚至小津的《東京物語》也多少沾邊。所以要拍得超越類似題材電影就很難了。
這樣的電影,通常不是通過戲劇情節(jié),而是細節(jié)真實打動觀眾。而觀眾必須把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感情經(jīng)歷投射在電影中,才能品味故事的真諦。這對于觀眾來說是有些苛刻的。本片還是做到了細節(jié)真實,但是對于細節(jié)的發(fā)掘還是不夠深。
竊以為本片的小小瑕疵,是結局老太太的過世,她的孤獨是不需要通過死亡的極端方式來展現(xiàn)的。導演不是不知道這點,恐怕她對觀眾還是缺乏信心。這種缺乏信心還體現(xiàn)在,影片中很多地方,導演還是很努力的以直白的方式向觀眾敘述著主人公的生存狀態(tài)。比如有幾個鏡頭概括老太太的一天,無非是在房里坐著或者睡覺,沒有別的事情,非常孤獨
【我們倆】中國式的含蓄溫情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1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