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是兩位老戲骨,我以為中心人物的兩男兩女的演技真的是撐得起臺面。Norman口中時常爆出一些令人把玩的臺詞,語句,而sir在臺上的臺詞又是一語雙關,看完很過癮,只是其實我到是最后沒有寫上dresser的名字抱不平,有時候我們在憎恨著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在無條件的相信自己,支持自己,但有時候我們又憎恨著總有一個人在逼迫著自己,bloody slavery。但是正如第227次King Lear,幕前的每一次登臺,每一個人物在舞臺上出場,幕后化妝間每一次的進進出出,每一個心懷他意的扣響房門,這就是人生,筆直向前
The Dresser。。如果說在觀影的過程中,我一直無法理解到sir內心的悲涼孤寂,那么在影片結束的剎那,我頓悟了。毋庸置疑,sir是一個好演員,他分不清戲中與戲外的最根本原因是他均融入了真實的感情,對身邊所有人都是,而反過來看看他身邊的人,Norman、her ladyship這兩個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最應該站在他身邊做他的知己、他的愛人,卻在說服自己對他演戲。他們才是標準的人生如戲,而sir是戲如人生。只是他們兩人的方式不同,他夫人用了直接的方式表達自己厭倦了演戲(sick),他的化妝師說服自己去忍受是為了他自己,因為他無法想象sir不出演后他自己的生活,看上去他對sir百般容忍、呵護有加,實際上他只是在害怕自己的生活有變,而不是害怕失去sir,與其說他在說服不如說他在逼迫。影片中有一個細節(jié)可以論證他在容忍,他經常在和sir的交流過程中喝酒,而且大部分情況是在門背后喝,這個舉動看出他在壓抑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
看了影片前半部分,大家都覺得他們是好搭檔,以為化妝師成就了他,但是后半部分,風雨驟變。最后一場戲出演的時候
(文/鬼腳七)
安東尼·普霍金斯和伊恩·麥克萊恩,光是這兩個名字就足以讓《化妝師》有足夠的看點,更何況在這背后是莎翁戲劇的悠久傳統(tǒng)和英國舞臺表演的獨特驕傲。《化妝師》不是一部耀眼的、飛揚跋扈的大制作,但是卻讓人心有戚戚、感念萬千,可能這是一部難得的在紛繁復雜的特技光影之外,還能帶領我們重返表演真諦的懷舊之作。
回到影片,這個改編自羅納德·哈伍德根據(jù)自身經歷創(chuàng)作的同名戲劇的故事,講訴了一個年近暮年的戲劇演員和他合作多年的化妝師之間的親密關系
電影看完體會到的還是人性的孤獨,在看似良好的關系下往往潛藏著不可告人的裂痕,而這樣的裂痕一旦被某些事件放大變可以真正體會到”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的殘酷,然而sir早就看透了這殘酷,他知道其實并沒有人真正愛他, 所有人看似好像對他很好很尊重,其實都只是為了自己的那點私欲而已。
最后的結局確實很寧人心酸,其實這世道就是這樣,很多事情以為自己做出很大的貢獻,其實在別人眼里不值得一提。
“我們都有各自的悲傷,越是渺小的,悲傷越大。”
“我留下絕非為我自己,我有著無可指摘的目的”
傾盡一切,到頭來,卻是唯二未在“我的一生”中出現(xiàn)的兩個最愛他的人。只能抱著莫大的悲哀和不忿,親手加上自己,還要可笑的快快吹干墨跡,只為讓人以為自己也是他最初所銘記的對象。殊不知,另一位已得到了他的遺言,他的遺贈。直到終了都還以為有一位和同病相憐的化妝師,其實只有他自己付出一切卻未被銘記的。
“我的朋友,我感覺這屋子也在轉。”
我的朋友,真的是我的朋友嗎?我真的被當做朋友了嗎?一個臨終前都未被記得和感謝的,卑微的不值一提的,因為一直在身邊反而忘卻的朋友,或許是因為知道絕不會離開自己身邊,所以放在了最后,或許是雖已知自己期限將近,但卻認為謝幕后,自己的落幕還不會那般快得措不及防,而未來得及講,或許吧。最終,其實只有老化妝師是唯一被遺忘,可笑而又孤獨的那個,因為其他人都已得到他們其實應得的,只有他沒有,被這“從來都是從自己的角度考慮”的自私的老友所遺忘。只剩下“我有一個朋友”
看完總覺得一幫老戲骨是否用力過猛,把演技飚過頭了?
舞臺劇及其背景的詭異,能讓人忍受一個多小時幾個人在一個劇院后臺的大段瘋顛瑣碎的對白,卻無法理解那些本應榮光加身流芳百世的人卻在莎翁戲劇中各自猥瑣孤獨?
癲瘋爵士隨意摸胸,羅嗦化妝師假卑微真小人,小鼓女擇機上位,劇場經理偷取死師戒指,一眾配角各有心機,老婆則看似唯一清醒理智,卻那么冷淡怯弱……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該落幕時得落幕,演到死若要值得尊敬,不能是一幫豬隊友
我想看看老版,客串的??怂巩斈晔鞘裁礃拥慕莾骸?/p>
被遺忘的老化妝師——致我們身邊或許存在的易被遺忘和忽略的卑微的朋友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1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