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進一步發(fā)出誓言,我將作為一個導演而克制住個人趣味!我不再是一名藝術家.我立誓不把拍電影當做去創(chuàng)作一部"作品"(work),因為我認為瞬間的比整體性更重要.我的最高追求是力求把真實從我的人物和場景中迸發(fā)出來.我立誓盡一切之能事,并不惜放棄任何品味和美學考慮來達到這一點.我僅以此作為我的純潔的誓言”
以上來自道格瑪95導演宣言。
作為道格瑪?shù)拇?,拉斯馮里爾的良心三部曲我看的順序有點顛倒,依次是《黑暗中的舞者》《破浪》《白癡》,除了《白》其它都久久讓我的心不能平靜,當然《白》帶來的不是恐懼和無奈的哀嘆,更多的是憤怒。三部曲分別講述了三個故事,和一個女人。這個女人既是《黑暗》中的母親,又是《破浪》中的妻子,也是《白癡》假瘋真癡的被家庭遺棄的主婦。
這個可憐的女人,善良而脆弱,敏感而神經(jīng)質(zhì),柔弱而鋒利,決絕而勇敢,悲哀的是在三個故事中都被男人所出賣。拉斯馮里爾本身作為一名男性導演用其獨到的眼光撕開了一個又一個現(xiàn)實生活中被掩蓋的傷口。這些傷口存在于宗教與生命、愛情與性,家庭與倫理道德之間
之前了解到拉斯馮提爾,覺得他的片子應該不錯,就看這部片子。首先,這部片子的藝術性是不容置疑的,演員演得很到位,有哲學觀點,畫面、情節(jié)都有象征的表達。但我不認同這電影的價值觀。所以只給了兩星。
貝絲死的時候,我就在想,jan要是死了,我給五星,要是沒死,就是給差評。結(jié)果不但沒死,還站起來了。
也許導演想表達的是無私的愛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這種愛是否健康呢?像貝絲的那種十二分的愛,在我看來是極端的,所謂過猶不及,愛還是到七分就好。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可能無法理解神權在北歐人意識中的地位,固然他們出生在宗教的氛圍內(nèi),但是拉斯馮提爾并沒有沖破思想的束縛,看到生命的本質(zhì),這只能說是一種遺憾。同樣作為北歐人出身的伯格曼,就比他更能理解宗教的本源。不管其他人怎么說,在我看來伯格曼有對宗教的強烈質(zhì)疑。
從這個電影就可以看出來,信神有風險,貝絲請求神送jan回來,結(jié)果神把jan弄成一個植物人,難怪有人說,其實上帝是個小氣、刻薄又殘忍的人。 看宗教是如何解釋生老病死的,宗教說這叫因果報應
當我看一部拉斯.馮.提爾的電影時,就心理的預期來講,跟看一部恐怖片的心理預期相似,看恐怖片是準備被嚇著,看拉氏的電影是準備被震住,不是那種強烈的震撼,卻足以讓你呆在坐位上發(fā)一會呆,或者看完電影后半天在心里尋思“怎么會這樣?!”。
提起拉氏的電影,很多人恐怕首先想起的是那部讓人看了叫好,卻又因看后心理憋悶還不愿意看第二遍的《黑暗中的舞者》。在我看來,早于《黑暗中的舞者》拍攝的《破浪而出》也有這種感覺,甚至兩部影片有很多相似之處,可謂一脈相承。同《黑》片一樣,《破浪而出》中,導演設計了一個如同黑暗中起舞的塞爾瑪一樣的角色――貝絲,她同樣是個平凡的女人,同樣有些“毛病”,同樣卻有著自己的精神寄托,同樣的她也富于犧牲精神,同樣的她也在不經(jīng)意間,毫無察覺的邁入悲劇的結(jié)局。
悲劇往往需要一個幸福,熱鬧的鋪墊,拉氏在這里用的是一場愛情和一場熱熱鬧鬧的婚禮,這讓人想起了電影《獵鹿人》,同樣以一場象征著幸福的盛大婚禮開場。貝絲的婚禮并不盛大,卻很熱鬧,她與外鄉(xiāng)人簡相愛結(jié)合
即使結(jié)尾的超現(xiàn)實過于急迫地表明虔誠于宗教信仰的基本立場,從而消解文本多義性,但劇情的信息量和文本厚度還是遠超出預期的。如果把所有值得說的觀影感受記錄下來會過于困難,除非二刷。為了更高效率拓寬觀影廣度還是糊弄一下吧,說兩個點:
自主性。閨蜜批評女主缺乏自主性,可恰恰是這番話引出“信念”章節(jié)中女主對自我選擇的自主性,倒回去想閨蜜意圖灌輸?shù)摹白灾餍浴庇^念也只是建立在她自己或大眾的認知之上,而對這一點的忽視恰恰導致女主依靠自己獨特的認知“曲解”主流價值觀
因為懶惰沒搜到合適的資源,一直沒看齊拉斯馮提爾的電影,卻等到了大屏幕觀看《破浪》,何其幸運??墒强催^《反基督者》和《女性癮者》再來看《破浪》,簡直氣到七竅生煙。同樣是強烈的性元素和宗教題材,在反基督者里徹底背棄基督的導演卻在破浪里用刻意的鐘聲意象祈求神的寬恕。而強烈的性有罪化色彩,和女性癮者的奔放也背道而馳。
但是對照了一下每部影片的拍攝時間,就釋然了起來。
(以下涉及劇透)
《破浪》1996
天真善良愚蠢的女主為了滿足癱瘓在床的丈夫的性幻想
【破浪】富有感染力的劇情片 愛情什么顏色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3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