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魯·海格的電影如同他本人一樣溫文爾雅,這位英國導演兩年前憑借《45周年》為世人熟知。在他的作品中,平淡如水的敘事,表面上不露聲色的人物,內(nèi)心往往流淌著不易為人知卻又細膩豐滿的情感?!?5周年》里的Kate是這樣,新作《賽馬皮特》中的Charley亦是。
從格局上講,《賽馬皮特》相較于海格的前兩部作品《周末時光》和《45周年》都要廣袤許多,導演不僅將場景搬到了美國,而且視角也不再局限于短短的一個周末或是幾天。在這部有些“公路電影”特質(zhì)的電影中,主人公Charley所處的環(huán)境和面對的人
繼《45周年》之后,Andrew Haigh 帶著他的改編電影,又來了。這次他不再像《周末時光》和《45周年》那樣將個人情緒放到一個特定的、短暫的時間段里發(fā)酵,而兩人之間的互動也不再是作品的主要形式,《賽馬皮特》里的小主角 Charley 甚至是一個沉默寡言的 15 歲少年。
但角色情感的細膩刻畫仍然是他作品的核心,大段的看似無意義的畫面留白也仍然會出現(xiàn)在《賽馬皮特》中,只不過這一次將情緒放到一個看似沒有盡頭的公路之旅,少年 Charley 從 Portland 出發(fā),卻并不知道 Wyoming 是不是他的終點。
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強大。
一部平平淡淡、安安靜靜的電影,看完之后身體和內(nèi)心卻都感受到一種復雜又強大的力量。
剛開始很容易會認為是個講述少年艱難成長的凄苦故事,因為在他的歲月里,家、親情和愛都缺席了。他還沒有成年,眼前的世界已經(jīng)如同荒地,人生路孤獨又辛苦,而他只能自己走。
但是沒有凄苦。
你看這個男孩笑,聽他輕聲說話,看他帶著馬走在晨光和夕陽里,沒有回頭也沒有停下。他像荒地里的野草,找不到任何依靠,所有人都認為看不到希望了,但他仍然掙扎著努力求生,強大、堅韌,宛如巨樹。
一部挺讓人感觸的文藝電影,一個孤獨的男孩和一只被放棄的賽馬。
電影《賽馬皮特》講述了馬場工作的少年在單親父親去世后偷走賽馬一起遠走尋找自己唯一的親人姑姑,被姑姑收養(yǎng)。
這部電影的優(yōu)點在于細節(jié),非常的打動人,男孩乍一出場時和父親的關(guān)系就很獨特,兩個人不像父子,倒像是親切的朋友,開著葷玩笑。這里的情節(jié)不但對人物做了塑造,還是接下來父親死亡的導火線,可以說處理的非常自然。
而男孩遇到的馬場老板和女騎師,性格也都鮮明豐富。其中有一場那場老板在飯店里指責男孩沒有禮儀
不是賽馬片,也不是動物片,而是公路片。公路片的關(guān)鍵,不是故事,而是人。無論是旅行的主角還是路上遇到的人,人物精彩了,整個片子就令人難忘了。
這個片子精彩的是旅行的少年。他和這匹退役而被拋棄的賽馬皮特一樣,被環(huán)境所拋棄,既膽怯又堅韌、既逃避又能吃苦。同病相憐的少年和馬,在烈日下走在茫茫荒野中,就是全片的意象所在。
少年表演克制,而又十分到位。和青少年演員常見的帥氣活力不同,他透著一種非常動人的質(zhì)樸感。
十幾歲能演成這樣,一度以為是找了一個德州鄉(xiāng)下男孩本色出演。沒想到
男孩Charley半夜醒來,離開半路上收留他的游戲迷農(nóng)舍,牽著心愛的賽馬皮特,繼續(xù)往東,朝著荒蠻而開闊的草原,決絕前行,“這不是我們的家,走吧”。
英國導演安德魯.海格(《周末時光》、《45周年》)新作《賽馬皮特》,改編自作家Willy Vlautin2010年同名小說,置景美國人煙稀少的大西北,烘托出一位15歲少年與其心愛賽馬的艱辛流浪歷程。
這是一個不斷摸索“家之定義”的男孩成長故事。最初,Charley和單身老爸Rey搬到俄勒岡最大城市波特蘭郊區(qū),準備開始一段新的生活。從開場第一鏡,Charley沿著乏味社區(qū)跑步,導演就大概給出男主角的大概性格形象,與躁動青春有些不相符的沉默安靜和乖巧,卻搞不準心底蘊藏著隨時可點爆的巨大能量。學校同齡人在全片中徹底缺席,唯一可提供給觀眾的一點信息是,Charley曾在校橄欖球隊訓練,但個頭偏小。
他所堅持長跑的乏味街區(qū),至少有一座馬棚,這讓少年邂逅了老馬皮特和他那臟話不離口的主人Del(史蒂夫.布西密 飾)。馬廄主給少年提供了一份幫忙牽馬的臨時工作,這時從Charley口中說出的年齡是16歲。
賽馬皮特:舉重若重,舉輕若輕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3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