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88分鐘一句廢話沒有,簡潔有力,粗獷樸實。第一個鏡頭就是滿臉溝壑的老嫗出現(xiàn)在一張滿幅「1.34:1」的畫面中,嘴里唱著民歌,巨大的沖擊力在ipad的大小中也盡顯無遺。整部影片是黑白的,是那種飽和度極高的黑白,更是有一種粗粒的復古風格。
敘事線走向,人物情感轉換,音樂起了很大的作用,民間質樸的瑪祖卡,衣香鬢影的爵士,都具有很強烈的反差,男主在與女主幾度分離,也是與故土分離,多重情感雜糅之后,在臺上不適宜的彈奏肖邦的英雄,奔涌的音符更是令人動容
冷戰(zhàn)Cold war
1、先說優(yōu)點。音樂還是不錯,不管是女主的歌聲、表演團的演唱;舞蹈也不錯,濃厚的民族風格。電影畫面,是黑白色彩。沒有令人印象太深的畫面,除了一副男女主在街上相擁,此時女主裝扮已非常成熟,及肩波浪卷發(fā),發(fā)卡別住斜劉海,優(yōu)雅而沉郁。
2、再說故事情節(jié),感情線缺乏說服力。作為24歲,有過一次戀愛經歷的半理性女青年,認為,這種一見鐘情,來得猛烈和急速的感情,在現(xiàn)實中感情基礎太??;其次,對于兩個人感情的描述,太過于單薄,跳過了一切,直接就到了男女非對方不認的階段
在凜冬的寒風中,鄉(xiāng)間的人們唱著屬于他們的歌謠,男主角維克多與另一位女音樂家伊蓮娜刻錄下了那些純凈而自然的歌聲——電影《冷戰(zhàn)》以這樣一組“歌舞團去鄉(xiāng)間采風”的鏡頭作為開始,一切都是那么的原始、那么的平和,似乎與“冷戰(zhàn)”沒有絲毫的關聯(lián),但這就是《冷戰(zhàn)》,是導演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闊別影壇五年之后帶來的嘔心之作。
影片以冷戰(zhàn)時期的波蘭、柏林、南斯拉夫與巴黎為背景,講述了一段艱難時期中的愛情故事。追求自由的音樂家維克多與滿懷激情的年輕女歌手一見傾心,他們被政治與形勢所阻隔
構圖很棒,單取一處看著也很舒服。著力點在前三分之一,后面有些弱化,但依然不錯。
人物:男主有可能自殺,處境以及不能彈琴的手。但女主角自殺并讓男主和她一起自殺我不贊同,女主這么有韌性和瘋狂生長的生命姿態(tài),結尾就成了為愛情自殺?
本片只是在特定社會背景下,一開始是女主于外界沒有依靠,男主于內心沒有依靠,隨著時間的推移,到女主沒有內心依靠,到男主沒有外界依靠。他們的這種處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停的變化。而在這變化的過程中,他們互相幫助、互相傷害、互相成長、互相毀滅。
難得看完電影有寫影評的沖動。也不求寫得多么曠世杰出,不過想記錄一些觀影感受。
先說祖拉,因為第一個閃進腦海里的就是祖拉的臉,憂郁,厭世,又仿佛有隨時可能傾瀉而出的活力和激情。她在選拔的時候唱著那首關于心的歌,不動聲色地套住了維克多的心。
可是維克多要走。他是一個作曲家,編曲家,而在他自己的心里,這還不是全部。在他自己心里,他應該是一個自由的藝術家。他決定趁著去東柏林演出的時機,帶上祖拉離開這個干涉他創(chuàng)作的無產階級文藝陣營,去往巴黎。
煙熄滅了一根又一根,祖拉沒有來。
【冷戰(zhàn)】饑不擇食的人,請別為自己辯護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4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