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飛機上看了這部電影,感觸很深,關于影片技術手法、敘事方式和情節(jié)演進等,已有諸多良玉在前,因此不再展開評論。
文學是脫離不開政治的,它的魅力無非是融入社會的共情,以及脫離社會的思想,情感和思想恰好也是政治的主要表達因素。當情感與思想產生沖突時,任何不合理而又合理的故事都變成了情與理的愛恨糾葛。
故事的主人公丹尼爾即便去的不是闊別四十年的故鄉(xiāng)薩拉斯,而是任何一個其他的阿根廷小鎮(zhèn),甚至是閃耀光輝的諾獎現場,他的思想與當地的風物也都是格格不入的
在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人性的丑陋,社會的悲慘都成了文化人所追求的文化消費品,也許在作家心里并不希望故鄉(xiāng)真正變好吧,正如最后演講所論證的“偽善”。當悲慘和丑陋能帶來豐厚利潤時,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有人就會故意營造和維護悲慘和丑陋。影片諷刺都不只有故鄉(xiāng)的居民、虛榮的作家,還有剛剛看完此片的我們。不要刻意去追求反思而去鼓勵發(fā)現丑陋,這只會讓丑陋越來越多……
118分鐘,“喜劇”標簽,偽紀錄片質感。或許從電影的調色我就應該意識到這并不是一部完全喜劇的影片,諷刺和黑色幽默也許才是影片所想表達的。
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大作家回到了家鄉(xiāng),在他看來,得獎對于他的寫作是一種枷鎖。得獎后的五年時間,他一直在晚宴、簽售、講座等“非寫作”之間穿梭。故鄉(xiāng)薩拉斯經常作為他筆下被描述的對象而出現,他卻很久沒有回去了。
這次回鄉(xiāng)的開頭毫不意外,雖然旅途中多有不順,卻還保有著“衣錦還鄉(xiāng)”的場面感。只是這場面感就像一塊遮羞布
一萬美元對我來說的確不算什么,但像你兒子這樣需要幫助的人還有千千萬萬,我不是NGO,這不是我的責任。幫助他不符合我的原則,一美元和一萬美元都是一樣的。
很多人認為藝術是一種脆弱的、需要保護、需要投資的東西。但實際上藝術堅不可摧。一個非洲的原始部落語言中沒有“自由”這個詞語,因為他們本身就是自由的。標榜藝術,正證明著它的匱乏。
創(chuàng)作,有三種東西必不可少:紙,筆,還有虛榮心。
簡潔才是最有力的。
真相是什么重要嗎?它只不過是對問題的一種解釋。
“朱婷,你是我們周口人的驕傲!”一個人在記者采訪女排國家隊隊長朱婷的視頻下面這樣評論。
對家鄉(xiāng)名人的情感表達,是很多人都做過的事情。
比如,如果你是一個山東人,你就可以對著張繼科大喊:“張繼科,你是山東人的驕傲,我愛你!”
如果你是浙江人,你就可以對著周迅大喊:“周迅,你是浙江人的驕傲,我愛你!”
以此類推,中國有34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就得有34種“你是我們的驕傲!”
如果將中國的行政區(qū)劃往下分,老鄉(xiāng)們的情感會更豐富。青島人會大喊“張繼科,你是青島人的驕傲,我愛你
杰出公民,可以說是很諷刺了。
紙、筆、虛榮心。作家的必備要素。也如作家自己說的那樣,那些采訪、晚宴、頒獎已經不能使他獲得虛榮心了。唯有那個他離開了40年的故鄉(xiāng)。為了故鄉(xiāng)他舍棄了很多“知識分子或者說名人的標準”。比如不能拍照。比如只可以握手,不能擁抱和親吻。比如酒店標準。比如捐款資助一個“我窮我有理”的老鄉(xiāng)。比如和陌生人解釋自己不去他家吃飯的原因。但是面對藝術,他堅持自己的審美。面對文化,他也堅持自己的想法。面對詆毀和誤解,他反擊的毫無威力。
面對一群蠢人
《杰出公民》丹尼爾對家鄉(xiāng)的批判讓我想起了賈樟柯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4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