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 1: Christoph Niemann ,德國插畫師。曾多次為《紐約客》的封面畫插畫。
Episode 2 : Tinker Hatfield ,耐克鞋履設計師 。少年時是撐桿跳運動員,因腳踝受傷退役。希望死后,骨灰撒在運動場上。耐克的創(chuàng)始人對他人生的影響深遠。“people don't either love or hate your work , you just haven't done all that much” .
Episode 3 : Es Devlin ,舞臺設計師,12歲就自己乘火車到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她的父親是手工制作達人。 他們的作品朝生夢死—裝置不會保留
簡單記錄一下我看完的收獲:
第一集插畫:將事物抽象化的能力。設計與創(chuàng)新就是將早已存在并熟知的事物重新組合。
第二集鞋子:科技,和堅持創(chuàng)新的勇氣。作為一個設計作品,另一個強調的是故事。(不過喬丹鞋算是一個特例,更帶個人特色,很難作廣泛參考。)
第三集舞臺:空間感。根據(jù)演出情節(jié)所想傳遞的心理感受,通過相符合的舞臺設計激發(fā)出來。
第四集建筑:跳出框架的思維。
第五集汽車:不斷學習。(另外,因為個人偏好原因也有除設計本身之外的體會。認同他說開車是一種逃離凡世的方式
講了一個紐約時報的紐約客 紀錄片一點也沒有很記錄,是個極度的控制狂。但是抽象的設計有才。他說的一個抽象的量度 其實我贊同的 拿愛心舉例 不能太實 不能太虛 應讓人看懂
設計師也要天天練習 在工作中找到樂趣 挺有意思的 看完覺得有時候可以換一種思路考略 會有很多新奇的點子 給生活增添了一些樂趣
1到8集分別是插畫,鞋子,舞臺,建筑,汽車,人像攝影,文字排版,室內設計。坦白來說,水平參差不平。具體:第一集驚艷,舞臺設計呈現(xiàn)最好,但也有局限。最糟糕的是人像攝影,攝影師太虛偽了,看到一半我就想退了。本來最期待的建筑讓人失望,選擇的建筑風格讓人喜歡不起來,挺單一枯燥的..建筑師人挺好的。竟然沒有服裝設計哎..紀錄片總體來說,拓寬了我的認知領域,但本身難以承載藝術厚度,因為選擇的都是當代設計師而不是一個類型化的匯總,果然還是要自己看書了解感興趣的領域
抽象:設計的藝術 第一季:2017,第四集 建筑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4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