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看了《1931刺殺宋子文之謎》的電影展映。一般來說,除非真的感興趣,為數(shù)不多的人會把介紹史實的紀錄片放入觀影序列中,如果當作催眠良藥的話就另說了,但這部紀錄片很吸引人眼球。
一、穿越的類比
這部紀錄片最后導演的總結是在認清歷史之中觀望未來,和前幾年出現(xiàn)的穿越劇很類似。其一,相同的主題:歷史是不可篡改的,某個小人物行為的偶然造成了結果的必然,換句話說,如果改動某個不起眼的細節(jié),也許事件的發(fā)展趨勢會大不相同,歷史的篇章也將被重新抒寫。(想到《宮鎖心玉》里篡改歷史的畫面)其二
以前略知這段歷史,宋子文被人暗殺,卻得以逃脫,更多的史實就不知道了。
昨天看了《1931刺殺宋子文之謎》,感到這段歷史太離奇了。2路殺手早已埋伏到位,對象就是就是即將在火車站口出現(xiàn)的穿白西裝的男子。一路是反蔣派一路是日本栽贓派。唾手可得的殺人,不料反轉再反轉,日本大使因心煩意亂提前出站,機要秘書穿戴了和宋子文同色西服,成了替死鬼。鬼使神差的劇情貌似編劇特意編好的,但這又的確是真實的歷史事件。
片中電影化的大場景也令人記憶深刻。如血殘陽中快速行進的機車發(fā)出暗白色的蒸汽
看了紀錄影片<1931刺殺宋子文>,感慨有三:
一,吊詭的歷史讓人瞠目結舌。
對中國歷史,特別是對中國抗戰(zhàn)史有過了解的人大概都知道,日本侵華戰(zhàn)爭是從1931年“9.18“事變開始的,更多的人不知道在57天之前的1931年7月23日,還在中國上海發(fā)生過一起觸目驚心的“北站血案”。
這起血案的刺殺目標是民國大名鼎鼎的財政部長,蔣介石的妻兄、民國四大家族之一的宋子文。
許多讀者觀眾大概都熟悉,“虛構”是文學戲劇影視作品的藝術手段之一,而“真實”是紀錄片的靈魂。那些可以虛構的藝術門類
“我看到了更多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紀錄片《刺殺宋子文》漫談
湯惟杰
“死去的人,是我”—— 紀錄片《刺殺宋子文》的敘述語調頗為奇異,在這場謀殺案中飲彈殞命的唐腴廬,宋子文的機要秘書,如同向導,引領80多年之后的我們——當代觀眾——穿越時間的屏障,重新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之前,我們也許知道,在1931年的中國政治天平上,T. V. Soong(宋子文),是南京蔣介石的“財神”,作為財政部長,他為蔣的政治軍事布局謀劃經濟基礎和資金保障。
我們當然也知道宋氏家族特有的影響力
導演本人出境,彎腰曲背,把耳朵貼在鐵道上“聆聽”,這樣的鏡頭,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不喜歡,表達方式上有刻意生硬之嫌,與內容也不統(tǒng)一。將其置于全片之中,不明所以,拖沓冗長。
振聾發(fā)聵,意思是用語言文字喚醒糊涂麻木的人。日本軍部策劃刺殺日本駐華大使,而后栽贓嫁禍于中國人,試圖以此來激起日本國內民眾的反華情緒,這里怎么能用“振聾發(fā)聵”這個詞呢?基本功太差,啼笑皆非。
不說宋子文了,說說變態(tài)的日本法西斯。
日本法西斯和德國、意大利有所不同,并非通過法西斯政黨控制國家機器
按照豆瓣評分標準,我只能給出這部影片兩顆星。一顆基于故事的角度,讓歷史染上人的溫度,將事件穿插人的悲喜,這才是人文歷史的角度。另一顆是給所有的創(chuàng)作人員,不論一部片子最終能獲得多少人的認可,背后每個人付出的努力是不應該被抹滅遺忘的,這也是人文的溫度。
但是不得不說剩下的三顆星實在不想滿上。
雖然能夠體諒主創(chuàng)人員,選擇故事中的一個小人物來講述歷史事件的苦心,但是千不該萬不該,不該選擇這其中身亡的唐腴廬來敘述這個故事。雖然說其實我們應該去關注唐腴廬的人生
“1931刺殺宋子文之謎”張曉龍領演,一部“刺殺”電影為何讓情感指數(shù)爆表?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5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