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免不了俗套的想要簡要介紹一下這部電影。兩個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薩德和卡萊德,這兩個滿腔熱血的青年在特拉維夫某抵抗組織內接受了人肉炸彈的訓練,而他們的父母親人對這一切都無從得知。當組織決定為在空戰(zhàn)中犧牲的某士兵復仇時,薩德和卡萊德被同時選中去完成這項“光榮”的使命,他們將在身上綁著隱蔽炸彈,穿越巴以邊境去執(zhí)行一項“光榮”且沒有歸途的任務。
電影的開頭是一片湛藍純凈的天空,布滿了寧靜。在沒有了解這部電影的情況下,我以為這是一部類似于《美麗心靈》的電影,節(jié)奏舒緩飽含哲理。但隨后出現(xiàn)在我眼前的是一片戰(zhàn)后蕭條景色,我預測到了整部影片壓抑的基調,隨后留學法國的女主角蘇哈出現(xiàn)了,男女主角就這樣順理成章的相遇了,思想完全西化的蘇哈在巴勒斯坦人的眼中看起來叛逆無法被真主阿拉原諒,而男主角薩德是一個極其虔誠的伊斯蘭教的信仰者,除此之外蘇哈還是英雄艾伯?阿薩姆的女兒,而薩德則是通敵者的兒子這樣的搭配看起來很怪,但愛情就是這樣發(fā)生了。在薩德被告知第二天要去執(zhí)行任務時,我分明看到了他眼中閃過的一絲驚恐
因為影片的主題,壓了很久沒看??梢哉f是“不敢,”也可以說是“不忍?!?自殺式襲擊,把生命獻給神,在人間實行天罰。這應該是一種怎樣的虔誠和殘暴?一個混合了前者的純潔和后者的惡濁的實實在在的人會是什么樣子?他們生活在怎樣的希望和絕望里面?
我不指望影片會給我答案,卻希望得到一點啟示??上]有。
黑色幽默和荒誕感充滿了整個故事。人員選定時的隨便;錄制影像時的滑稽;任務執(zhí)行時的倉皇;失敗者模樣的抵抗運動領袖……我們的主角經常處于一種眼神空白的狀態(tài),他剛開始怯場,而最后卻僅僅因為負氣而堅定地執(zhí)行了任務。
并不是說黑色幽默不適合這個主題。自殺式襲擊的過程也完全可能表現(xiàn)出一種非常深刻的荒誕。但問題在于這部影片表現(xiàn)出來的更像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嘲弄,它所希望展現(xiàn)給觀眾的不是加繆式的荒誕而是一種王小毛式的滑稽。它最大的不真誠就全部表現(xiàn)在用一個花瓶一樣的女主角的那套來自“人權組織”的蒼白說教作為整個影片的內涵支點。一句“抵抗也有別的方式”就似乎輕易擊破了對方的全部信念。哦
不見天國,只見螺旋型向下的復仇路,深探進無間地獄。
也不見真主,視死如歸的英勇,說穿了不過是想和丟臉的父親劃清界線。
誰說電影是同情和鼓勵人肉炸彈襲擊?都瞎了眼,蒙了心。有時候,撒手不干才是最勇敢的行為。如果你有解讀的能力,你會明白那個臨陣退縮的Khaled其實是個真英雄,Said的父親當上了通敵者,也一定不是個壞蛋,他可能只是想家人有一口干凈的水喝。最笨最懦弱最頑固最自私的,其實是一心求死的Said。
巴勒斯坦也好,以色列也好,應多建幾家電影院,多看電影。電影,有解放思想的力量。思想解放了,心結才有機會解開,才有機會停上暴力,走向文明。
原文刊于:
http://blog.age.com.hk/archives/443
正值黎以沖突日益激烈的時候看了本片。單就論電影本身的話,的確很一般,尤其是結尾哈維對待“人彈”態(tài)度的轉變顯得過于突然而前面也缺少對此相應的鋪墊。但是,對影片想要表達的精神卻值得人去深思。
不管處于任何目的,當一個人愿意犧牲自己生命來追求一種東西的時候,都是非常值得商榷的。在人權主義當中,沒有任何東西比人的生命更加重要了,這也是片中那個女孩堅決反對“人彈”的原因,可是,“比起現(xiàn)實當中的地獄,我更愿意生活在理想中的天堂”這就是“人彈”們對自己行為的解釋。他們稱自己為“殉道者”,對于現(xiàn)實的侵略與占領,他們沒有更好的辦法去反抗、去斗爭,只能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信仰的忠誠,并最大可能去削弱敵人:“盡量找警察和士兵多的地方下手”“一個人先做,另一個人15分鐘再動手,這樣可以多炸死些士兵”。
但是,真的值得這樣去“殉道”嗎?特別是當他們發(fā)現(xiàn)他們行動之前的宣誓錄影帶在商店里面出售,而價格甚至還比不上一起出售的處決“叛徒”的錄影帶時。他們迷茫了,想退縮了,可是一切都已經安排好了
另外一個評論中提到,兩位人體炸彈出發(fā)前的聚餐,場面猶如基督教的名畫《最后的晚餐》。
這個發(fā)現(xiàn)倒是挺有趣的。于是重看了下聚餐的畫面,確實如此。
13個人,薩義德坐在最中間,耶穌的位置。不茍言笑的他,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一個救世主般的存在。
雖然他做的是血腥至極的自殺性爆炸襲擊,但在他身上我只看到了愛,對家人之愛、對女孩之愛、對朋友之愛;卻沒有仇恨,至少不是具體到某個以色列人的仇恨。也許他恨的是罪惡本身,以色列占領、驅趕、封鎖他的民族的罪惡。
還有自我犧牲。不是為了真主安拉或什么死后的天堂,而是通過他的“烈士”行為,洗刷父親因“通敵”被處決而給他和他的家庭帶來的恥辱。崇高點來說,他相信,通過無數(shù)他這樣以血肉之軀換來絕望而慘烈的一聲巨響,可以為他的家人、他的民族的未來帶來一絲轉機。
貫穿影片始終的背景舞臺是破敗、擁擠、滿目瘡痍的巴勒斯坦城市,這和影片最后階段薩義德所看到的繁華、富足的以色列城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這使我不由想到,或許,人肉炸彈
恐怖之花能否在天堂綻放
——看《天堂此時》(PARADISE NOW)
導演: Hany Abu-Assad
主演: Kais Nashef Ali Suliman Lubna Azabal Amer Hlehel
上映年度: 2005
影名: Paradise Now
語言: 阿拉伯語
制片國家/地區(qū): 法國 德國 荷蘭 巴勒斯坦
imdb編號: tt0445620
又名: 天堂此時
很早以前就知道它是一部關于人體炸彈的影片,但沒有想過它是這樣拍的。故事一曲折,就引出很多深思,不像簡單的爆炸,一聲轟響便什么都沒有了,除了震撼。
故事的開始,兩個滿臉胡須的年輕人在修車廠與顧客為保險杠是否斜了而爭執(zhí),最后一氣之下,卡雷砸掉了保險杠,他倆被老板開除。英雄阿布?阿贊的女兒蘇哈總是來這兒修她那輛破車,薩義德已經暗戀她多時??墒?,不久,這一對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便接到任務,要用人體炸彈去轟炸某個聚會,時間緊迫,第二天就要行動,因此這一晚,薩義德睡不著了。耳邊縈繞著單調的蛐蛐聲和水龍頭滴水的聲音,凌晨四點,他去蘇哈家還鑰匙。兩個人談到看電影,但是薩義德沒有看過,只在十歲的時候燒過電影院。他們兩個是生活在不同階層的人
【天堂此時】漢尼·阿布-阿薩德監(jiān)制,天堂在信仰里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7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