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三部關(guān)于阿茲海默的電影了,都很經(jīng)典,《腦海中的橡皮擦》《困在時間里的父親》《依然愛麗絲》(今天這部),我為什么不喜歡現(xiàn)實主義題材,就是因為我總會哭的嘩嘩的,我看電影的過程中,我就在想我很有可能也會有這樣的一天,假如是我,我會怎么做呢?
她先是建立了一個“蝴蝶”文件夾,等到自己記憶逝去時,妄圖自殺。
她說,阿茲海默不如癌癥,至少癌癥不會失去社交能力,說著說著竟然忘記那個詞怎么說。
她去演講為了防止自己忘記,總是一遍遍重復(fù)講稿,她用熒光筆讀一句畫一句。
如果有一天我們真的得了阿爾茨海默?。ɡ夏臧V呆癥),應(yīng)該選擇繼續(xù)生活下去,還是選擇安樂死跟這個世界告別?
這是個看似很好決定實則很難的問題。我們都說生命誠可貴,可當(dāng)你幾十年來所有的記憶都消失的時候,當(dāng)你無法再辨認(rèn)出周圍所有人,當(dāng)你生活不能自理的時候,我們生命的價值還剩下什么?其實,如果單純記憶喪失,比如有人車禍?zhǔn)?,似乎還沒有阿爾茨海默病這么可怕,因為即使你找不回記憶,你還可以重新創(chuàng)造記憶,而他們卻再也沒有機(jī)會了。最可怕的,似乎還是人們對于這個病癥的歧視
看過這部電影應(yīng)該都忘不了這篇感人的演講稿。小譯一下,多有不足。
Good morning, it’s an honor to be here.
大家早上好,我很榮幸今天能在此演講。
The poet Elizabeth Bishop once wrote:
美國女詩人伊麗莎白?畢肖普曾經(jīng)寫道:
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 So many things seem filled with the intent to be lost that their lost is no disaster.
失去的藝術(shù)并不難掌握。
太多事物仿佛準(zhǔn)備好,離我們而去。
那么這樣的失去,也并非災(zāi)禍。
I am not a poet. I am a person living with early onset Alzheimer’s, and as that person I find myself learning the art of losing every day. Losing my bearings, losing objects, losing sleep, but mostly losing memories.
我并不是詩人。我只是一個患有早發(fā)性阿茲海默癥的病人。這個身份讓我開始學(xué)習(xí)失去這門藝術(shù)。我失去了優(yōu)雅,失去了目標(biāo),失去了睡眠;而失去最多的,則是記憶 。
爺爺被帕金森所折磨,也有好幾年之久的吧,我一直以為,那并不痛苦,我一直以為真正拖垮他的是后來充滿了疼痛的胃癌,胃切除以后他整個人都消瘦下來。神經(jīng)性疾病真正進(jìn)入后期,折磨的都是一整個家庭。帕金森更甚,因為病人的腦子還清醒著,明明世界就在那里。有點像當(dāng)下的霍金,雖然在大腦里擁有宇宙,依然無法伸手觸摸。
當(dāng)開始了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折磨,離世可以說反而是他最好的選擇吧。
也有一些釋然。Alice的家庭,有著很高的學(xué)術(shù)水平,夫妻二人均在名校任教,依然在面對疾病時無能為力。這就是人生必然要去面臨的事情,所以,現(xiàn)下還是好好過好自己的人生吧。不要背負(fù)太多的愧疚感和使命感。這一切你終將承受也終將無力承受。
《依然愛麗絲》一流!你還活著,但你已經(jīng)離去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8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