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中關于通天塔講述的是耶和華發(fā)現人類建了巴比倫城和通天塔,覺得他們懷疑自己的誓言。如果能建這樣的塔,就沒什么做不成的,于是變亂了人類的語言使他們不能溝通,通天塔也就半途而廢了。
電影《通天塔》中的三個故事都與語言有關,但又不止于此。
蘇珊受傷和保姆帶蘇珊的孩子參加婚禮這兩個故事顯然牽扯的是種族和國家問題。語言是根本,語言的變亂直接導致的是種族的產生,進而才誕生了國家。如果槍擊不是發(fā)生在摩洛哥就不會被定性為恐怖襲擊
總有人嘗試著翻墻出去,結果也不過是碰到一面新墻,而且更大更高。
兩堵墻之間的人們相視而笑,然后轉身逃跑,返回自己的那一隅,瑟縮在墻角。
另
如果沒有鑰匙,只能敲擊心靈的大門,那么,別忘記帶上你的七弦琴。
人類建造通天塔,想跟上帝對話。上帝習慣了高高在上、指手畫腳的單身生活,顯然有些害怕。于是就讓人類的語言變的互不相通,這下輪到人類害怕了。剛才還是一起革命的親密伙伴,這會就變的陌生起來:你講什么我聽不懂,我要表達的你也不明白。人民內部混亂了起來,要與權威對話的計劃也就不了了之了。上帝松了口氣。(非“通天塔”正解啦)
摩洛哥篇之沒有明天
老父親換來把槍是為了打吃羊的豺狼的,沒想到兒子竟然拿坐滿老美的大巴試槍。為什么要向行駛中的大巴開槍?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沒有這一槍就沒有后面很多事了。但要細說起來又很難解釋(小孩的愚昧、天真?還是純屬偶然?),只能說這一槍是導演開的,他要將這個摩洛哥家庭推到沖突中去,又要為美國夫婦“患難見真情”創(chuàng)造條件。導演并不需要為這一槍作解釋,只要尋找足夠的同情,觀眾便沉浸在對其良苦用心的感嘆里了。
作為家庭或者作為個體,是很難和國家或者權利機關進行對話的,在上升為恐怖襲擊事件的沖突里,就更難了。不能對話就逃吧,結果當然更遭了。
溝通問題其實也只是表象
我買過一本鑲金邊的《圣經》(呃...按中國人的敬神說,不能說買,應該叫:請過一本),雖不能像連岳一樣抄完,但也曾經想過堅持把它看完,最后變成我無數的半途而廢之一,但我堅持將它隨身攜帶,如今它安靜的呆在我床頭的小書架上---我一直帶著它是因為我相信《圣經》可以避邪驅鬼。
我的半途廢在《舊約》上,但已經看到了令人振奮的章節(jié),像Babel,我記得這一小段文字特別熱情,振奮,全是用Let us,開頭,讓我們做磚瓦,我們燒窯,Let us 建造一座巴別塔。這一小段,像咒語一樣有種神奇的勵志力量。但結局我們都知道了--這幫祖先們,不但沒建成巴別塔,還害得我們現在還要花那么多時間學英文考雅思。
仔細想想,還真有意思,人類用不同的語言,聚集在一起,出產形形色色亂七八糟的文明,相互理解變得幾無可能。這是思維的局限,充其量,一個優(yōu)秀的開放的包容的頭腦也只是有一個開放的愿意嘗試去理解和接受差異的心胸而已。真的能理解嗎?能接受嗎?絕無可能!
就算絕無可能,文明沖突有時仍不妨礙世界的美好,不同文明的人仍可以通婚,生下五顏六色的孩子
寫在最前:
看過的朋友,一定知道這感覺。沒看過的朋友……您還是先去看看電影,要是有興趣的話再來看我這荒唐言(主要是怕給您誤導,您別誤會)
《圣經?舊約?創(chuàng)世記》第11章宣稱,當時人類聯合起來興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為了阻止人類的計劃,上帝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使人類相互之間不能溝通,計劃因此失敗,人類自此各散東西。
昨天就已經看過,卻遲遲不敢落筆,宗教,家庭,國際關系,文化屬性,生活狀態(tài),人性善惡以及各種關系中的各種情感,讓我根本理不出個頭緒。電影表現的,不是從1開始,到10結束,而是710526138694.這混亂,我想也正扣了這“巴別”二字。(希伯來語:巴別=混亂)
和之前《藍莓之夜》的王家衛(wèi)一樣,岡薩雷斯也不是拍電影的。在我看,這倆兄弟,都是玩電影的。而且玩到了一定境界,這境界,讓奧斯卡的專業(yè)影評們大動肝火各執(zhí)己見,讓一群我這樣的小菜影評得瑟折騰抓耳撓腮。如此看來,他們的戲謔,便有些不地道了~沒辦法,誰讓人是大師呢~
大師們戲謔,那我們的認真似乎也顯得幼稚。放肆的作回“小糊涂仙”,倒也無妨。
“通天塔”2006佳片有約,“有愛的人不說也知道”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9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