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原文鏈接關注公眾號“海心理”:http://mp.weixin.qq.com/s/0RUAkOkezABorJYHV3jjlw
電影《玻璃城堡》改編自沃爾斯一家的自傳,他們過著與眾不同的生活,遠離世俗,隨性而為,這種極端的表現也引起爭議。
雷同的表象后面往往有不同的故事和動力,讓我們試著拋開對錯是非,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看,是什么讓他們選擇這樣生活,玻璃城堡為什么沒有建成。
影片有兩個重要場景。
1
雷克斯一家回到韋爾奇的晚餐:
開門的瞬間,看到母親陰郁的臉,時間走得沉重而緩慢,雷克斯象被施了魔咒,眼神躲閃。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又要到哪里去。這個人生終極問題困擾著大多數人,首當其沖就是“我是誰”這個疑問。
似乎在我看過所有好萊塢的電影里,都在探討這個問題,比如我最愛的《諜影重重》系列。間諜當然是最需要謹記身份的一個職業(yè),如果有了“身份的焦慮”就無法完成任務,甚至還會性命不保。
我們也許不必面對如此極端的內心詰問,然而“我是誰”的問題,一天都沒有停止過。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档抡J為,人在道德上有自由的能力,人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一個真正的人
很有意思的電影(以及原著,以及依據的真實故事)
它勢必褒貶不一,引發(fā)爭議,人們不能完全理解。
父母是失意者,是瘋狂者,是夢想家,是冒險家,是童年的受害者…
看到中間Rex的母親原來有戀童癖時,明白了他酗酒的緣由。想起“不幸的人用一生療愈童年”,而往往…這種不幸極有可能“傳承”下去,因為心里有傷的人,難免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不過,悲觀之余,看到了這群鮮活的人與故事。
粗魯、直白、不合時宜、浪漫、空想、無自律、失信、狂妄、自負、瘋狂、相愛、理解、有病、有趣。
是真的瘋狂啊
或許,童年是一本由父母寫給孩子的書。有的書五彩繽紛,有的書則劃滿傷痕。
很多次,我們用盡全力依然無法讀懂;很多次,它讓我們淚眼朦朧傷痕累累;很多次,我們想要拋之腦后卻始終難以忘懷。帶著困惑和不解,我們合上了書。又過了很久,幾乎快要忘掉的時候,某一剎那,我們從自己的角色跳脫而出,成為旁觀者,才終于讀懂了作者的心。
書的背后,是一個曲折的創(chuàng)作歷程。我們的作者也曾那樣年輕,他們充滿激情,也茫然無措;他們掙扎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顧此失彼;他們想寫出最美的故事
“玻璃城堡”情節(jié)跌宕!我一直在曠野搜尋惡魔,卻沒想到他們一直在我的內心。”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9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