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b站看的,印象有點不清了,看之前看過簡介,所以快進著看完的,故事情節(jié)其實挺簡單的,人物也不難理解,但是礙于時代背景,顯得尤其特殊,特別是放在當時的社會情況下,有點宣傳教育啟化民智的意味。對改革開放初期上海社會實況感興趣的可以看看,生活氣息很濃,打發(fā)打發(fā)時間嘛,蒽,皇阿瑪是年輕的,女主是美的。
看電影《大橋下面》有感:
我喜歡看老電影,因為它真實、鮮活,不像現(xiàn)在的電影空洞、粉飾的太多,老電影能讓我覺得自己還活著,還有靈魂,還有生命,不是這世上的行尸走肉,老電影容易讓自己共鳴,會有自己的位置。昨天晚上看完了龔雪、張鐵林的老電影《大橋下面》,這又是一部震撼我心靈的電影,我也是生活在底層,生活不易,一直被強勢的人驅(qū)逐,被無情的現(xiàn)實給吞噬,我也曾有一段撕裂身心的往事,所以我和這部電影很共鳴,只能說我們都是微不足道,死不足惜的小人物。電影里那個苦命的母親秦楠
這是我看龔雪和張鐵林主演的第二部電影,此前看了他們聯(lián)袂出演的電影《多彩的晨光》(主演還有王詩槐)。
《大橋下面》很溫情,又給人以力量和希望(用現(xiàn)在的流行語匯叫“正能量”),很感人!配樂也極抒情!
秦楠善良能干,又端莊賢惠。但曾因遇人不淑,感情上遭受巨大打擊,從此自卑怯懦,對未來喪失信心。甚至因懼怕周遭的蠻短流長,而不敢把親生兒子接到身邊和自己生活,整日在愁云慘淡中蹉跎,擺脫不了往日的陰影……但殘疾姑娘肖云自強不息、不自棄、樂觀向上的精神徹底改變了秦楠此前低迷膽怯狀態(tài),她從此不再逃避生活,而是接受現(xiàn)實,并堅定勇敢地開始生活,把兒子也接回到身邊,不再顧及其他人的眼光!最終甚至勇敢地追尋、接受了新的感情,喚回了心中的自我……
秦楠和高志華都生活在黃浦江沿岸的大橋下面,片中的很多上海老城廂、街道和市井生活都勾起了我對往昔的無限回憶……作為個體戶的他們,在傳統(tǒng)觀念勢力還很強大的當時,社會地位不高,被人看不起
當年26歲的“皇阿瑪”張鐵林和30歲的龔雪傾情演繹的一曲貧民的愛之歌。影片獲文化部1983年優(yōu)秀故事片一等獎等多項大獎。
70年代末,回城知青的工作都不好找,能夠自食其力干份個體已經(jīng)是相當不錯的生存之道了。修車攤的小伙子和門口街巷裁縫攤的女人,一來二去的,終生情愫。
龔雪是公認的80年代中國影壇最美的美人。1984年,龔雪憑借本片中的秦楠形象,獲得中國電影“百花獎”和“金雞獎”的“最佳女演員”,觀眾選票和專家評選意見空前統(tǒng)一。
影片淡雅、清新,美麗的蘇州河畔和動人的情感,深情雋永,狂風(fēng)暴雨中的一葉綠洲,濁浪中的清流,擱現(xiàn)在看也不失為一部撫慰心靈的好電影。
http://t.cn/RUmnXVp[/cp]
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使得自我意識和個性價值得以解放和釋放,作為九零后的我也早已適應(yīng)了更為熱烈的情感表達方式,而且這似乎看起來也無可厚非。
但是,無論如何,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更相信含蓄美的內(nèi)在力量。對于愛的表達,直抒胸臆自然無從非議,親密的表露也往往是意由心生的結(jié)果。但是,東方人的審美邏輯,會更傾向于在意會中尋求含蓄之美感。
誠如影片《大橋下面》中的故事線索:男女主人公的感情一樣,雖說愛的表達是欲說還休的,但確實真摯而純凈的。許是受自身感情歷程所帶來的感情觀影響
我覺得尤大媽雖然在電影里是個反面角色,但是這正是社會的一種輿論監(jiān)督力量,況且女主犯的錯可不僅僅是“男女關(guān)系輕浮,作風(fēng)不檢點”,連私生子都有了(至少在不了解內(nèi)情的劉大媽們眼里是這樣的),一個未婚女人帶著私生子,即使是在今天21世紀的歐美國家,恐怕也不是所有人在道德上都能無視和接受的吧?!
古今中外私生子的父母親確實是違背了社會公則,如果一點輿論壓力都沒有,大家對私生子現(xiàn)象完全見怪不怪,那社會就沒有秩序和道德而言,社會就會陷入亂象,就像今天。今天是沒有尤大媽
大橋下面:大師級愛情片 中國社會的美與丑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9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