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東西曾經(jīng)那么轟動出名,卻一直沒有去看,就像潘虹的《人到中年》。時代前進了20多年,想想自己也到了應該有共鳴的年紀,便去搜來看,結果是硬著頭皮看完了,沒有感動也沒有感觸。
不是看不懂他們的理想主義,不是看不懂他們的愛的奉獻,不是看不懂他們中年的無奈,可是我就是絲毫不為所動。也許時代完完全全的改變了,人的價值觀念完完全全的改變了,我們這代人沒有經(jīng)歷過那十年的糾結,我們踏入社會的時候講求的是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而不是什么為祖國,為黨和人民無私的奉獻。雖然我們也累,但是不同的累,應該說我們是有選擇的累。
這部片子當年好像同時在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上獲獎,據(jù)說很多人看了流淚,算得上佳片了吧。也許不是每一部佳片都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的。以二十五年后的眼光來看,演員的表演哪里都透出夸張臉譜化不自然,從官僚主義大媽到陸醫(yī)生,這也是那個時代的烙印吧!
第四代導演有很強的入世精神,很濃厚的世俗的情懷,感于直面人生,痛擊社會沉疴,從對社會熱點敏感問題的追蹤中,反照出社會的病態(tài)和人生的困境,這些作品有《人到中年》《鄰居》《人生》《都市里的村莊》。他們觸及的大多是社會上的熱點敏感問題。
尤其是《人到中年》,敢于直面一代中年知識分子的生存困境,達到了當時主流意識形態(tài)所能容忍的極限。
影片主人公陸文婷是中年知識分子的典型,他工作兢兢業(yè)業(yè),忍辱負重,心力交瘁,卻工資微薄,住房狹窄,家務繁重,生活困頓
70年代,有老同志感嘆當時的中年干部不是回來建設新中國,而是全往外跑。(電影結局呈現(xiàn)的是有力不從心但依然堅守的一批愛崗敬業(yè)的中年同志,也有離開祖國為了家庭但永遠留有遺憾只能魂歸異鄉(xiāng)的中年同志)
雖然我們沒有立柜和彩電,但我們有豐富的書籍和自由支配的時間,那是些多么寧靜的日子,多么充實的夜晚,多么難得的生活呀。可它剛剛開始,卻又匆匆地離去了。(新婚之后有了孩子,原本兩個人的時光漸漸少了,又遇上十年動亂,知識分子很容易被漠視
版權聲明:轉(zhuǎn)載時請以超鏈接形式標明文章原始出處和作者信息及本聲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200037387.html
人到中年 (1982)
繼續(xù)看金雞獎獲獎影片。本片獲得1983年第3屆金雞獎最佳影片。
電影故事比較簡單,講述一個眼科醫(yī)生的病前病后。女主角是一位眼科大夫,在1961年參加工作后就一直任勞任怨工作在第一線,為很多患者帶來了光明。生活中,女主角與自己的患者結了婚,有了兩個孩子,在文化大革命中還經(jīng)歷了各種沖擊。即便如此,女主角還是工作在一線。到如今,女主角每天工作還是很忙,工資也沒有增加。女主角最好的朋友要與老公一起去國外定居,兩對夫妻在一起暢飲了一番。第二天,女主角接待了三位患者,一個是高干,一個是農(nóng)民,一個是孩子。這一天忙的女主角,孩子病了都沒有時間照料。給部長做手術那天,恰好另兩位患者也要做手術,女主角在手術全部做完后就累倒了。患病期間,高干的老婆看望了這個原來她并不信任的醫(yī)生。最后,女主角病好出院了。
本片是一部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電影。它通過片中中年人的生活
《人到中年》我覺得故事原來的名字肯定是《眼科大夫的眼睛》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0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