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兒童電影,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就享譽世界,《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小鞋子》《烏龜也會飛》《天堂的顏色》哪個不滌蕩心靈……
“帶著鐐銬跳舞”這是形容伊朗兒童電影工作者,選擇兒童電影是一種權宜之計,是為了應對伊朗國內電影審查制度。正是由于此種原因,伊朗的兒童電影從來都不是夢工廠的怪物,王子,公主和老巫婆那些歡天喜地的低齡通話,它必然飽含著創(chuàng)作者的政治抱負、宗教審視等等更為復雜的情緒和情感。
但是怎樣權衡兒童視角與這些豐富內涵的社會表達,是一個極為考驗電影人能力的
兒童視角與成人社會,是充滿深刻曖昧性的對立。一方面,“兒童”視角,順從、仰望、懵懂、無助、簡單、真實,是對成人世界最純粹的一種反映,也帶給成人一種拋開觀念、教派、立場、偏見、執(zhí)念、狂熱濾鏡的回望與反省。另一方面,成人世界的“影像”更是在兒童將成為怎樣的“成人”程中極其重磅的影響因素。這就令兒童視角下反應社會現(xiàn)實的電影在啟示希望的同時也往往隱含著沉重,特別是涉及國家及家庭結構帶給兒童威脅性沖擊的電影,就比如這部《氣息》。
首先,看著很美好。生活氣息很濃重,劇情也很自然。小孩的視角,小孩的理解。通過一個個大人的故事,觀察這個世界。在我們理所當然的賦予某一個客觀事實一定意義的時候,用暴力強加給這個意義解釋。并要孩童記住的同時,也在泯滅著孩子自由幻想的天性。風景是美好的,我們給與它解讀的時候,已經(jīng)在破壞美好。
不想說一部電影,一定要承載上某種意義。才能體現(xiàn)出它的存在的價值。
我覺得這部電影的價值在于美好。
生活是很普通的并且負擔較重的窮人家庭的生活。孩子們活潑的生活氛圍是美好的。沙多水少的貧瘠地區(qū),里面的綠色是美好的。濃重而嚴肅的宗教氣氛里,一個小女孩用她并不成熟的認知,解讀大人的故事,并用孩童的幻想,創(chuàng)造了沙漠似的精神世界里一處單純而美麗的綠洲。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圖片5>
<圖片6>
<圖片7>
<圖片8>
<圖片9>
Sareh Nour Mousavi主演,伊朗影片《氣息》特別好的片子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1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