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并非主角,而是一個幌子,用來引出東北這片土地上略帶喜感的人情世故。因為弄丟了導師拜托寄養(yǎng)的狗,張廣勝有失去留校任教資格的危險,父子兩人只能想盡各種辦法找到那條狗。張廣勝希望在導師出差歸來前找到狗,好像啥事都沒發(fā)生過。但荒誕的是,導師在知悉事情原委后,狗卻出現(xiàn)在了導師的家里:自動跑回了老家。這場烏龍基本上葬送了張廣勝留校的期望。同時,因為尋狗啟示的貼出,不斷有人借狗惹事來訛詐父子倆。
張廣勝遺傳了父親憨直沖動的個性,如父如子。張廣勝的父親年輕時在工廠當一名技工
兩年前初識這部片,是在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的展映上,彼時我剛從上一份工作中碰得鼻青臉腫,喪得不行,來電影節(jié)散心。電影是朋友送的票,沒報太大期望走進影院,卻誤打誤撞遇到了上影節(jié)兩大驚喜影片之一(另一部是《阿拉姜色》)。影片的故事簡約而不簡單,鏡頭設計看似漫不經(jīng)心,實則充滿匠心獨運的場面調(diào)度,演員的表演更是炸裂,當時就對這部名不經(jīng)傳的小片子產(chǎn)生了極大的好感。
兩年來,我換了工作,有幸又不幸地見證了這部小片的艱難上映之路。大環(huán)境之下,扶持青年導演的計劃一個又一個成為歷史,公司解散
因為這是學長拍的電影,所所以很早就聽說了,這次在網(wǎng)上上映,才終于看了全片。學長拍的,就好像離自己更近,好的可以更直觀地理解、學習;不好的直接吐槽,也少了些“我覺得不好,是不是我水平太低了,看不懂導演高深的藝術表達”之類的心態(tài)。于是我抱著“學習”和“找茬”的心情,度過了“快樂”又“憂傷”的100多分鐘。
“學習”到的:1、這部電影的地域風格極其明顯,東北,一個具有喜劇血統(tǒng)的地方。全片連珠炮似的東北話,語言的力量高密度發(fā)射,承擔了“幽默”部分;東北衰落的大背景承擔了“黑色”部分
丁鶴新作,尋狗啟事觀后感:要學會夾著尾巴做人。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2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