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只有5%的人愿意積累知識、了解過去,剩下的95%只是為了活著。
文化是結果,是歷史上沉淀下來的,文化不是目的。娛樂是人的先天本能,而文化其實是沉淀的結果。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時代的娛樂形式,本質上都一樣。每個時代都是粗鄙的,梅蘭芳和程硯秋就是現(xiàn)在的周杰倫。文化歷史觀,不存在更高級的文化歷史階段。流行文化被遺忘不是可惜的,因為他沒那么自戀。
大眾傳媒的作用,不是追求最前沿的,那是學者、思想者的事情,大眾傳媒的作用是上沒接觸到的人接觸到。
看完這期和李誕的訪談,我開始質疑,人活著到底是為什么?是為了許知遠最后憋出來的崇高感,悲壯感,還是李誕三句不離的錢。我到底為什么活著,支撐我生存下去的動力除了我最割舍不掉的親情外,還有什么?李誕和許知遠是社會中距離很遠,但卻不是最遠的兩種人,他們的碰撞一開始真的尷尬的摳腳,但是后面也達成了貌合神離的融洽。
一開始看李誕,我覺得他是一個完全走極端的人,也就是他的價值觀是二元的,非黑即白??吹街虚g,他說他被南方周報的人刺激到最終決定不做學者了,做一個凡人
同意熱評,他真的很會采訪。
因為自己也是記者,所以特別能感受到,這個行業(yè)里去選擇跟自己背景差異大,氣場、語言差異大的采訪對象,去跟他們聊天,這個過程有多難。
沒人愿意去捧另一個人的臭腳,挖空心思想怎么引起他談話的興趣,尤其是你跟這個人價值觀差距如此之大的情況下……真的相當不容易。所以我們能看到,在李誕那一期,中間有好幾次倆人都聊不下去了,沉默的部分肯定后期被剪掉了,但還是能窺見一二。
為了能跟馬東也好,李誕,姜文,聊到一起,許知遠和團隊肯定沒少下功夫。像是采訪馬東之前
小半年了,終于看了最后一期,姜文。
這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足夠我改變對一些事物的看法;說不上好壞,甚至談不上真假(或許是被某些說法誤導)。它必須從對同類事的觀點中折射出來。
十三邀就是這個參照物。
從李誕那期入坑,到回過去看第一季,到看豆瓣,看知乎的見解(鏡中的自己),看《那些憂傷的年輕人》,到看姜文。許知遠在我心中竟也轉變了三次形象。
很久之前因為對俞飛鴻的興趣看過幾眼十三邀,對許知遠的第一印象竟然是文藝而非丑。再次在野聞上看到他,也只是作為俞飛鴻的噱頭被丑化
十三邀 第二季:2017推薦,當所有的意義變得毫無意義,《十三邀》到底在討論什么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4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