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的好電影有兩種,一種是演技派擔當,看張譯、黃渤的表演是種享受;一種是“素人”領(lǐng)銜,那些不熟悉的面孔讓人忘掉表演,接近真實,看這樣的表演很緊張,就像在看自己的生活。
《慕伶,一鳴,偉明》就屬于第二種。很好看,好看的讓人緊張。
電影里我印象最深的一場戲,是一家三口回鄉(xiāng)下老家,晚上在賓館里媽媽突然不見了,爸爸和兒子開始緊張的穿梭、尋找,長鏡頭一氣呵成,全程沒有人呼喊,只有風,衣服摩挲,腳步慌張。很多電影里,不管什么丟了,人們都會大聲呼喊,聲嘶力竭
《祖與占》,知己。
《芬妮與亞歷山大》,姐弟。
《贊先生與找錢華》,師徒。
《志明與春嬌》,愛人。
用人名做片名的電影,隨便一想,角色關(guān)系無外乎這幾大類。
今年FIRST影展上卻多了一層關(guān)系,《慕伶,一鳴,偉明》,三幕戲,分別是母親、兒子、父親的名字——一個家庭。
父親癌癥晚期,母親與兒子試圖隱瞞,瞞不住了,就只能在這段路上做最后的,最好的陪伴。
母親的段落是現(xiàn)實主義,兒子的段落是現(xiàn)實主義里夾著一點點超現(xiàn)實,父親則幾乎全是超現(xiàn)實。
這是一段明明做著倒數(shù),卻又假裝心無雜念的日子
一次很有意義的觀影(第一次參加深焦主辦的電影包場)
看完電影我覺得電影可以打4.5分(導演處女作鼓勵加0.5)
電影小偉包含了導演私人化的表達,劇本和攝影風格,剪輯都比較有特色。所以我猜想受眾范圍不會特別廣。
以下是我觀影后對作品的感想和思考。
首先,作為婁燁忠實粉絲,婁燁典型的運鏡方式,手持攝影,長鏡頭運用在其中,使得作為第三視角的觀眾對影片代入感增強,觀眾好像與孩子一同親歷了父親偉明在醫(yī)院的經(jīng)歷。
喜歡室內(nèi)室外電影明暗度的調(diào)整。一個平靜的夜晚
和楊小羊第一次去影院看電影,非常滿意的第一次。
故事一般,粵語加分,拍攝手法超級驚喜。比如一家人從醫(yī)院回來的路上,擋風玻璃上光影的變化分割出一車人從強顏歡笑到凝重的表情變化;電影開場和結(jié)尾陽臺擺設(shè)的變化;黃偉明回老家祭祀父母時,一片灰白色江南建筑中人物居中的畫面和一鳴去山中時的畫面(楊小羊說是景深拉長的手法)等。
細節(jié)非常棒,大量的留白讓舊題材電影變得不俗。
無語的就是不得不紅的幾個場景,醫(yī)保、紅色宣傳海報等。
小偉:深刻!即便壓抑,也不要抑郁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6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