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什么原因,出國之后再看這部電視劇,感覺很貼心。
小時候看此片,還記得導演用心良苦的在結(jié)局安排了同一幕,把北京來的人扔在那個400美元的地下室,然后聽到他罵娘。。今天再看,居然是馮小剛出來,樂翻了,真是太逗了。其實劇中很多寧寧的臺詞就很逗,其實就是馮小剛之后《沒完沒了》《甲方乙方》的喜劇風格。
這部中國首部在美國拍攝的電視劇,在國內(nèi)一直是學院派和收視率肯定的經(jīng)典,記得大學學電視分解鏡頭還用過此片做例子。92年的片子,很多人小學初中的時候。盡管有很多話筒出鏡這樣的低級穿幫鏡頭,姜文、王姬、David,寧寧都是經(jīng)典的演員,無法復(fù)制。曹桂林后來還寫過《北京人在紐約》的續(xù)集,說王啟明回國發(fā)展了,在某個圖書館的某個角落看到那本書,匆匆翻閱完畢,沒有任何的感觸。這部電視,是時代的產(chǎn)物。國內(nèi)后來類似題材的片子唯一還值得一提的是《別了 溫哥華》,讓姜武出演視乎想重現(xiàn)經(jīng)典,但是差距真的很大。
再看此片,感觸最深的居然是阿春的那句話,"我不是中國人,也不是美國人". 可能是在國外生活的原因
這部劇我覺得除了劇本不錯,其次一個亮點就是選角色很好。姜文,自大又有點可愛,堅毅又剛愎,使得王啟明這個角色很豐富。阿春,幾乎是完美,睿智美麗堅強。郭燕,溫柔卻軟弱、脆弱。寧寧,心苦然而叛逆。大衛(wèi)也不錯,很有多元的感覺,一個詞形容不過來。
劇情發(fā)展很豐富,峰回路轉(zhuǎn),有時候我覺得甚至有點過于抽象,摸不著頭腦。短短21集看了很久,不拖沓,但是劇情內(nèi)容發(fā)展確實非常豐富。有些空鏡頭拍得非常好,例如墓地、寧寧剛來時候飛走的氣球、一直在打鼓的男子……
結(jié)尾也是頗有諷刺意味。
之前看過一句話。原句我忘了,大概是說,好的劇本,人物的下一步行動必須是非這么做不可、沒有其他選擇的。我在《北京人在紐約》里看到了這句話,特別是在郭燕身上。
推動人物做非這樣不可決定的,是性格與環(huán)境。
郭燕的一個突出的性格是清高。從她的穿衣風格就能體現(xiàn)這一點。劇中三位女性角色,阿春經(jīng)常穿碎花或者鮮艷色的衣服,這不必多說。秀梅雖然沉穩(wěn),但也有花花的衣服。只有郭燕,從頭到腳都是文藝女青年的打扮:純白、深褐、淺咖、暗紅、淡粉色系的衣服,萬年穿的淺色牛仔褲
If you love him, bring him to New York, for it's Heaven;
If you hate him, bring him to New York, for it's Hell.
《北京人在紐約》終于看完了。心很沉。
哪個發(fā)達了的人未曾拼過命?問題是,過勞死是隨機的。心高命薄的崩了,命大的活著。生活的選擇是一場賭博。
王起明就得配阿春。
是紐約激發(fā)了王起明在國內(nèi)被埋藏的賭性,而這賭性是郭燕不能理解也沒有的。 剛來到紐約,看著曼哈頓繁華的夜景,初次激發(fā)王起明的野心,他興奮地想象自己是個指揮家,陶醉地指揮起來,可以看到他操控的欲望。而郭燕只是靜靜地坐在那,一言不發(fā)。王起明初到紐約,想當爺?shù)乃驼l都有沖突,包括阿春。郭燕,和誰都沒沖突。在王起明自己設(shè)計毛衣圖案時,郭燕對他說,必須按著客戶要求的圖案來做。王說這是天才的作品,郭燕卻覺得自己的丈夫不成熟——生活已肌寒交迫,王起明卻在做夢。于是她改嫁給了David,那里有現(xiàn)成的別墅、車子、身份。只有和王起明流著同樣血液的阿春看到了投資機會,也知道王的聰明加上個性會在紐約發(fā)財,幫了王一把。
王起明大叫著不想當孫子,就想當爺,郭燕勸他安份回去阿春的餐館打工。王起明在最困難時向阿春提出辭職,阿春卻說早把工錢準備好了
豆瓣的第一篇評論
在2020年春天,這個悠長的假期里,惡補了諸多電視劇,大部分都是老片,其中馮氏就有兩部,先是看了《編輯部的故事》,然后就是這部《北京人在紐約》。
說來也巧,我看的時候正直全球爆發(fā)新冠病毒疫情時期,中國疫情基本得到控制,而我看完當天美國確診病歷達到40萬之多,越來越多的同胞選擇暫時回國。而該片開頭則是一句諺語“如果你愛他,帶他來紐約,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帶他來紐約,那里是地獄”,這句話放在現(xiàn)在的情形之下,也算是合乎時宜吧。
北京人在紐約:暴贊愛情片 1993紐約,2016上海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6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