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后知后覺地)看了《第四公民》,純粹是因為上個月在時間線刷到俄羅斯給斯諾登永久居留權的消息。整段紀錄片最打動人之處在于,所有參與其中的人,無論是斯諾登本人,記者或者紀錄片拍攝者(以及事后了解到在香港暫時收容斯諾登的難民家庭),都literally是在做一件偉大的事,但全程沒有任何人表露出這一點。恰恰相反,有那么一些展露脆弱的瞬間,比如火警測試時全員草木皆驚,比如輸密碼時用毛毯蓋住頭和電腦,比如得知家人被FBI接觸時取下眼鏡揉揉眼角,比如臨出鏡前猶豫要不要刮胡子
剛滑手機看到了一則新聞,一名臺灣學生在哲學課上給史諾登寫了一封信,感謝他為人權做出的付出與貢獻,這一瞬間讓我想到大學時的自己,一個人在電影院看完這部片之後的感覺.
一直以來我都對這些人身上的魅力,無法抗拒,他們擁有理想,他們擁有信仰,即便生命中有許多困難考驗著他們對自己的信仰,他們卻從不放棄他們所相信的事與物.
邱吉爾,在面對興起的納粹與強大的投降輿論,他也曾懷疑過自己,但最後仍然跟隨自己的內心之音,我認為他之所以偉大,並不只是因為在那個時局下,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而是在那樣壓迫的心理狀態(tài)和誘人的投降條件,他仍然堅信自己所堅信.
柴契爾夫人,俗稱的鐵娘子,我對她充滿深深的尊敬,並不是因為她當年跟各國幹璇的強硬,或是對國內的抗議聲音的不理睬,而是他年輕時就深深相信,自己生來就是為了服務其他人,他要用他的理想,去造福更多的人們.即便那些反抗他的人們無數(shù)的謾罵,他依舊堅挺挺地相信自己的信仰.
看過的紀錄片中感覺最棒的一部。
片子給人感覺壓抑,充滿了未知、恐懼、掙扎,而里面的每一個人出現(xiàn)時不管是表情、語氣還是神態(tài)、動作,都充滿了堅定,也許對自由和權利的向往在這個時候才是最高光的時刻。
幾乎通篇的封閉鏡頭給人感覺在看“困獸之斗”,而這種方式也讓觀眾永遠都期待著發(fā)生什么,節(jié)奏感十足,甚至在看完之后還會覺得意猶未盡,這在我決定看之前是未曾想到的。
故事方面導演從一開始就沒有故意制造懸疑、神圣等常與政治題材紀錄聯(lián)系的氛圍,只是通過各種忠于事實且高度還原的鏡頭記錄著一切,就像一個不夾雜任何感情的記錄者,恰好路過這里,順便記錄下來。導演想將斯諾登記錄下來,讓每一個觀眾知道,他并沒有任何不同于你我的主角光環(huán)或者別的特質,他就是一個普通人,會因為家人的感受而面臨艱難抉擇,會因為看到所愛的人被傷害而痛苦,會驚慌失措,會在乎自己的形象,恰恰如此,整部電影成功的詮釋了斯諾登的一句話:我并不是說我有多么高尚去犧牲自己,而是想到我能夠為每一個人的權利和自由做點什么事情,這本身就讓我很高興
第一次看這種有點點粗糙的doc. 說實話有點tedious. 但恰恰是這種粗糙感. 真實感. 跟內容的ridiculous. 不真實感對比的很明顯.
The government is spying and invigilating me for all the time? Who am I like a nobody to be minored? Why government would put such an effort into a non productive work?
愛德華·斯諾登,2013年6月將美國國家安全局關于“棱鏡”監(jiān)聽項目的秘密文檔披露給了《衛(wèi)報》和《華盛頓郵報》,隨即遭美國政府通緝,事發(fā)時人在香港,隨后飛往俄羅斯。
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一臉黑線的表示:不會因為此事,出動戰(zhàn)斗機。(看來是有人跟他提議出動戰(zhàn)斗機了。)但是也表示,會全世界通緝斯諾登。
斯諾登馬蜂窩一捅,整個世界都燥起來了,國會忙著開會補窟窿,電視臺忙著圍追堵截采訪,群眾分為好幾撥,有一波忙著游行示威,另一波吃瓜群眾,忙著準備好瓜子小板凳,吃瓜看戲。
當美大哥怒不可遏之時,我們的勇敢小王子斯諾登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全世界迫于美大哥的威力,拒絕為斯諾登提供庇護的時候,我們的普京大帝大手一揮,把登哥護在其壯碩的羽翼下。
如今,連他的女友都被接到莫斯科共筑愛巢了。
我腦補了下美大哥氣急敗壞的臉。此處省略2萬字。
世界頭號通緝犯的故事,你們有興趣沒?
看文質彬彬,弱不禁風的斯諾登,如何虎口拔牙,又是如何在老虎發(fā)威,十面殺機,圍追堵截之中,不傷毫厘的全身而退
“第四公民”值得回味的傳記片 安全,就是躲在平庸之間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61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