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重溫mad men的沖動又來得如此突然。今天突然想起的是Peggy初期做秘書懷孕的故事,生產(chǎn)之后把孩子送走。第七季的時候在辦公室看到來試鏡的小孩忍不住想起自己的母親身份。不過更感興趣的是她和Stan到底是怎么在工作中一步步發(fā)展出感情的,好像是原公司被收購之后兩個人去到不同部門還打辦公室電話吐槽,之后突然有一天兩人怎么就突然干柴烈火了?
Peggy的形象從來都是職業(yè)女性,最后給她的畫面是叼著煙、捧著象征女性被性取悅的日本浮世繪,走在大型廣告公司的辦公室里,象征她又不屈于職場男性的欺壓
第7集以代表Don內(nèi)心寫照的小歌劇結(jié)尾,也代表著Don在心理上對愛的定義又一次飛躍。初始的Don在情感生活中,是極度自私的,肆意地踐踏著來自另一半(妻子或情人)的愛的尊嚴,在他得知鄰居情人即將為了他而離婚時極端的暴露出來:不允許對方出門,以不可抗拒的語氣讓對方脫衣服,讓對方給自己穿鞋子。大家是不是也這樣認為呢?
其實,當女兒在錯誤的時間出現(xiàn)在錯誤的地點是Don第一次意識到——愛——將要流逝了。他意識到自己必須做點什么才能挽救自己的摯愛,他開始對女兒敞開心扉,努力讓女兒(同時也讓自己)了解真實的自己,自己也開始思考真實的自己。讓女兒捉奸在床的補救經(jīng)歷,讓Don意識到愛是需要背負責任的。情人節(jié)時聽到女兒那句“I love you”時,不可置信的表情中充滿了興奮和釋懷。
這是不是說,女兒是男人學會如何去愛的源泉呢?
每次最喜歡看到的鏡頭就是Megan和Don交流,Megan的所有動作(不管是眼神的還是肢體的)都透露出對Don濃濃的愛意。Megan的真愛是除卻Sally之外,讓Don意識到什么是愛的重要因素。在Megan離開后
這是我第一部看完的所有季的美劇,對我很有紀念意義,以前紙牌屋只看過前兩季,其他美劇也只是出了就看新一季。盡管長,但是用其長度充分發(fā)揮了優(yōu)勢,刻畫了一個行業(yè)十年的變遷,并嵌入許多時代背景,這是電影短短的兩小時無法做到的。經(jīng)常深夜刷《廣告狂人》,即使工作日每天很晚才回到房間。
這部劇最突出的就是時代特征,mad men一詞英文中指代的是advertising men in Madison Avenue, 美國60年代是廣告業(yè)蓬勃的時代,在冷戰(zhàn)大背景下,年輕一代嬉皮士的反主流運動和消費主義同時盛行,各種政治事件,越戰(zhàn)
最后兩集里Peter和Trudy復合,Stam和Peggy表白的那兩場戲一開始覺得好突兀,后來再看到兩場他們在一起之后的情景不由得覺得超和諧完滿的,就是應(yīng)該這樣的。
編劇你對Joan好差啊,到最后才寫出一個hold得住她的人,還不替我們把他留下。本劇最喜歡她了,沒之一。
全劇末尾選的那個Coca Cola的廣告是在點全劇的題么:這世上有人keep company才是最好的事情。這原廣告實在太牛逼電閃了,完全把有人keep company的意思化在可樂里,反復唱i want to buy the world a coke and keep it company, because it’s the real thing。那么普世那么深切的愿望直接連在一個產(chǎn)品上,這真是可口可樂某年的廣告嗎,太牛逼電閃了尼瑪。
這劇從來不通過隨便出車禍出空難飛流彈來殺主角,全在好好講故事,7季娓娓道來拍盡人間冷暖了,甚稀飯。
有時經(jīng)常會感慨,光鮮的外表下誰都有不為人知的委屈。在麥迪遜大街上做一名廣告公司的紐約客是一件多么體面的事情,但對于公司內(nèi)部的矛盾,每個人都需要看到人丑陋的一面。
真的去實習過,逐漸要走向社會后,才慢慢體會到公司內(nèi)部的矛盾是怎么回事,更何況這只是小爭議,就可以把公司內(nèi)部的人弄得人心惶惶。sally跑到公司去后,搞得代替don的新主管很不開心,他這一不開心就把don的秘書dawn給開了。dawn一件錯事都沒有做錯,但是她不得不順從主管的脾氣。
無意刮來的鍋并不只是一個人,peggy見到秘書桌上的花
結(jié)局對我來說很落寞,甚至說后幾季都如此。一直期待唐能在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出口氣。沒辦法,我就是有這種小學生式的思維導致大部分時候看的都有一些壓抑,除了漸入佳境的那部分是我的最愛,看得熱血沸騰。不過這樣更貼合現(xiàn)實,生活大部分時間都是迷失混亂且不溫不火的,和劇的節(jié)奏相似,人生能有一次漸入佳境的感受到追求的勝利已經(jīng)足夠難得了。
安娜和英國人是我最愛的兩個人物了,安娜或許沒那么豐滿,因為出場的戲份也并不多。交代了回憶,交代了相處,他存在的戲份加起來大概也就10分鐘上下
【廣告狂人 第七季】這些天的一天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1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