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個現(xiàn)實主義和一個超現(xiàn)實主義,兩個知識分子,一個小時五十分鐘的聊天。如正常的聊天一樣,先是平淡的說故事,然后漸入高潮,對身邊的事,行為,人生,對世界的看法和迷惘的交流。最后,餐廳人走完了,于是結束了談話。響起了薩蒂的裸體歌舞,一切又歸于平靜與沉思。
里面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談到舒適,利用科技使自己舒適,避免了痛苦的感受,以至于產(chǎn)生習慣性的麻木。就如電熱毯的使用,讓人無法感受到寒冷,以至于不易真正對在受凍的人產(chǎn)生深刻的同情。
(正因為是全程的聊天,所以節(jié)奏的變換很快
其實讀書比看電影更能練習思維。電影是有人演出來情節(jié),說出來對白,講出來演出來前因后果,讓你被動的去接受一個或多個故事,毫不費力,可以一邊吃吃喝喝一邊躺著或坐著舒舒服服的看完;而讀書就是主動的去看,把一段話看到腦子里去,來分析思考它是什么意思,以及它與前文有沒有什么聯(lián)系。
而看完這部電影我真的感覺想讀了一本小薄書一樣,而且是速讀……雖然確實有很多處我完全沒明白他們到底在聊什么,有些時候我都不知道我的靈魂飄去哪里了,就生生的看著字幕變化著,內(nèi)容卻沒留下。但是有一些話真的引起了我的感觸,像是這個人真的了解我一樣說出了我的心聲。有時候,不管是讀書還是觀影,它們的樂趣都在于,你會在不經(jīng)意之間,聽到或看到一種思緒,一種念頭,一種觀念,與你的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相同;或者你正在生活中為其所困的東西,為其煩惱的事務,被書中人或電影人的言行突然點破了,意識到,原來應該是這樣。
電影應該是始于讀物,而讀物與我之觀念,真的是時代變化中最偉大,最善解人意,最溫柔,最真誠的產(chǎn)物了。你記錄下來的文字
這是一部形式結構不可思議簡單的影片――全部片長讓觀眾在一個二人晚餐現(xiàn)場“吃瓜”。
或許只有貝拉·塔爾的《都靈之馬》等寥寥數(shù)部,才可與之匹敵。不同的是,晚餐全是一場話癆,都靈之馬中幾乎沒有對話。
這是一部故事平淡卻令人思辨的影片――兩個老男人用一晚上吃飽了撐著非要討論“人生”。
盡管這個死不打活、安于現(xiàn)狀的赴約者沃利(我喜歡這位禿頂?shù)摹暗刂泻!奔一铮?,與剛組織完一場“森林實驗”、游歷完西藏興致勃勃歸來的安德列完全不在一個思維頻道。
【與安德烈晚餐】關于電影和書的啟發(fā)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1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