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開往春天的地鐵,屬于中國第六代電影導演的典型,片子的特點就是拿現(xiàn)代主義藝術的架子來嚇唬人,更有人說,導演張一白,簡直給人以丈二和尚的感覺、或許他們的說法有一定的依據(jù),可是細看此片的觀眾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這部片子也沒有有些人說的那樣的曲高和寡,相反倒有著極強的親和力,因為單就一個“怎么咬”的特定鏡頭就咬住了里面太多的東西.或許觀眾對影片中的一個場面仍然熟悉,那便是其中“該怎么咬牙”的親昵鏡頭,可能有些觀眾朋友或因一時疏忽,或因覺得它太普通,而放棄了對它的關注,然而
02年上映的時候,真的是在電影院里面看的,剛好一段3年的感情落下帷幕,似乎電影就成了感情最好的寫照。
其實無論故事再怎么講,最記得,應該還是那些地鐵前進的鏡頭吧。在這座沒有地鐵的城市,我只是看著銀幕上那些飛馳而過的站臺,幻想有多少故事在那里發(fā)生。
許多年之后,這座城市大修地鐵弄得塵土漫天,我又來了場不合時宜的分手。只是這次,真的察覺到自己的衰老,無法再徒步一座城市來消散自己內(nèi)心的悲傷。只是怔怔的,就和上流了淚的眼睛,從此冷漠如常。
其實何需7年,2個親密的人,天天朝夕相對,只要年把,就會把對方的存在變成一種習慣,一種內(nèi)心的依賴,但是卻正是這樣的距離,卻無法對對方說出任何自己內(nèi)心想對對方說的話。明明是一起生活,但是卻獨獨不對對方說自己的想法,可以和任何陌生人說起彼此的種種,但卻無法對對方坦白,因為害怕失望。我們都害怕,真的說出來了,會讓對方失望,會讓自己失望,會因為自己其實達不到對方的要求而失望,會因為對方?jīng)]有達到你的想法而失望。我們?nèi)绱撕ε率詫幙梢檠狸P
是02年我到川師后看的第一部電影,在本部北門,內(nèi)時候內(nèi)里是傳說中的墮落一條街。和文濤在舊書店逛,買了本《馬克思傳》,出來后看到旁邊影院掛著徐靜蕾的大幅海報,文濤當時正壯志凌云打算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而我完全是初來乍到的百無聊賴。于是就不約而同的進去了。走進那個啥子奧斯卡廳的時候竟然是空蕩蕩的一個人也沒有,一直到開始放映,還是不見有人再進來。算是我們的專場,爽。
后來看《看電影》,記住里面有段介紹這部電影的文字“相信每個在大城市里生活了很久的、25歲以上的年輕人看了這部電影,都會產(chǎn)生類似的感覺,它說的確實是我們的現(xiàn)在、我們的感情、我們的表達?!笨上乙恢鄙钤谛〕鞘?,而且當時也還是25歲以下的年輕人。所以完全沒有設法去感受,只是抱著對所謂戀愛的憧憬去小心揣摩的。
安妮寶貝寫過一個《七年》,瑪麗蓮夢露拍過一個《七年之癢》,似乎所有愛情的期限都是7年。七年對一個人來說確實不算短,但與企圖白頭到老的承諾而言,七年又實在不能算是太長的付出。城市人大多都是帶著功利心來度量自己的感情
開往春天的地鐵:地鐵目的地有春天嗎?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3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