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呂弗的,看完之后,跑去看影評,同學(xué)們發(fā)表了一堆專業(yè)意見,什么每個人都是一個故事,什么嵌套式的敘事手法,一堆一堆的。
我沒想法。我只對鋼琴師感興趣。
說起來,這是個命運古怪的家伙,他愛彈鋼琴,女人愛彈鋼琴的他,他因為女人愛他愛上女人,然后女人為他而死,第一次是咖啡廳女招待,第二次是小酒吧女招待,每次愛情后,他會回到鋼琴旁,面帶笑容繼續(xù)演奏。
一次還好,兩次還好,但如果這是一個詛咒呢?如果周而復(fù)始,永不止休呢?長此以往,他靠什么活下去呢?看的時候,我忍不住這樣想。
電影什么也沒說,只有屏幕最后,鋼琴師詭異的微笑。
真叫人害怕。
看完《射殺鋼琴師》后我就一直在想一個問題:這是怎么編出來的?怎么能這樣編呢?
背景資料告訴我們,特呂弗是在一部美國小說《在那里》(DOWN THERE)中得到靈感的,故事、背景與人物描寫都遵從驚悚片的類型模式,可是他并不尊重小說,到了電影這兒,原著中的犯罪問題和驚悚色彩已經(jīng)不再重要的,這個類型的模式與成規(guī)被一種反諷的方式加以處理。影片開始的三分鐘與主線的關(guān)系就不大(影片中很多個三分鐘與主線的關(guān)系都不大):鋼琴師的哥哥跑啊跑啊,撞到電線桿暈倒了,被一個男人救了,那個男的就跟他談?wù)撟约旱男腋<彝ズ桶屠璧奶幣蕟栴},然后他轉(zhuǎn)彎了,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
總之整個片子很雜,一直在跳躍,故事和主題都不完整——甚至可以說是隨心所欲的,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想說什么就說什么。鏡頭常常忽然對準(zhǔn)一個不相干的人,然后就跟著那個人跑了,把主角晾在一邊。
特呂弗在一次接受采訪的時候說:“《槍擊鋼琴師》背后的理念是要制作一個無主題的電影,只通過偵探故事的形式,來表達(dá)我對光榮、成功、墮落、失敗、女人以及愛的全部看法
《射殺鋼琴師》“當(dāng)你不再愛我時,就告訴我吧”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4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