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下的小人物雖被裹挾在歷史潮流中但仍心懷夢想
如何將歌舞和劇情進行融合,或更進一步借助歌舞提升主題和電影藝術(shù)的表現(xiàn)力
開場的“welecome”點明了柏林在這個特定時代的巨大包容性,也賦予了故事無限的可能性;“money,money”是那個時代粗俗而準確的最強音,隱隱暗示了男女主人公貌似美麗實則沒有希望的愛情;結(jié)尾的“cabaret”則準確的表達了那個時代大部分底層小人物的無奈心聲,管它世事如何變幻,人生苦短,我輩只要醉生夢死,愛情,曾經(jīng)擁有,終不能長久,不如大家一起人生如夢
百老匯與好萊塢之間的關(guān)系一直十分緊密,在上個世紀70至80年代,眾多成功的音樂劇被好萊塢搬上銀屏,最后的成果則是良莠不齊。其中,于1972年上映的電影《歌廳》(Cabaret)是成功改編作品的代表之一。這部影片可以說是次年奧斯卡最大贏家,雖然最佳影片獎最終被《教父》摘得,但《教父》最終只獲得了三個獎項。而《歌廳》最終贏得1973年奧斯卡獎項十項大獎提名中的八項,包括最佳導(dǎo)演、最佳女主角和最佳配角。追平了原音樂劇的獲獎記錄——1967年托尼獎十一項提名、八項獲獎(包括一項最佳音樂?。?。本文將以電影版作為素材,對這部經(jīng)典的音樂劇目展開分析。
基本信息
音樂劇《歌廳》的劇本前身是1951年制作的百老匯戲劇《我是一部相機》(I Am a Camera),這兩部劇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均基于一本英國小說家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的半自傳式小說——在1939年出版的《再見柏林》(Goodbye to Berlin)。小說背景為納粹勢力抬頭時期的魏瑪共和國,由六段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短篇小說構(gòu)成
還是忍不住想來做個長評,純屬個人意見,請大家不要介意。
在馬來西亞看了同名的舞臺劇版本,發(fā)現(xiàn)與電影的故事有著蠻大的差異。無論是男女主角之間的感情,還是演員的個性。
舞臺劇版,可能是演員演技過於表面,我看不到男主角之間的感情,少了那種情感的細膩。劇裡的男女配角,變成了男主角的包租婆和同屋房客,因為德國排猶,包租婆放棄了是猶太人的房客,選擇了生存。男主知道納粹即將控制德國,所以想要帶著sally離開,sally卻不想放棄自己想要當女演員的夢想,選擇不走。最後
“歌廳”紙醉金迷里的百態(tài)人生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4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