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麥的又一部讓人得不到滿足的電影。
對話取代了情節(jié)。語言取代了人物。無意塑造任何影像空間,時間也變得無關(guān)緊要,主人公們沒日沒夜的說話說話不停說話。
整部影片都要講女主角的生活方式,她居住的地方,她工作的地方,和她在一起的人,可侯麥只給觀眾看到房間某個被裝飾的狹窄角落,視野永遠被阻隔。人物永遠在房間里,看不到窗外大街上任何巴黎的世相。主人公們在自己的房間里說著在侯麥的臺詞,沒有表演,也沒有導演,他們就這樣讓我們傾聽他們的陳述,愛與背叛,欲望與懊悔。
看侯麥的影片總是會感慨,如果換個方式來拍,該有多好看啊。但沒辦法,他不肯改,只好硬著頭皮看下去,一邊漫不經(jīng)心的從女主角的服裝和配飾里遙想80年代巴黎輕佻的風貌。
每當我覺得累了想看一部輕松的電影,侯麥的電影總是我的第一選擇,他總是選擇世俗中的情情愛愛為主題,輕松又滿含法式哲學腔調(diào)的對白,養(yǎng)眼的主人公,膠片帶來的美麗的色調(diào),而且他從來都沒有“野心”,每部電影都是雋永而美麗的一首小詩,戲謔的看著主人公在這個情愛世界里飄飄沉沉
侯麥的電影總是很小資,很精致,圓月映花都更是如此,在這里他探討了愛情與自由,女主角和自己控制欲強大的男朋友住在鄉(xiāng)下,但她是個自我意識很強的女性,她想要空間,覺得被束縛,于是去跳舞以及享受著自己男性朋友的調(diào)情,她想在巴黎自己的房子住,想要享受一個人的孤獨,她看重自己的感受,現(xiàn)在很愛,現(xiàn)在不愛,現(xiàn)在比以前更愛,時時刻刻感受著自己心情的變化,用男朋友對自己的愛控制了這段感情,最后和別的男的上床,在這段感情里她是占上風的,卻沒想到在最后發(fā)生反轉(zhuǎn),當她聽到男朋友和別的女的出去住了一晚,她先是難過,隨后說出了我們現(xiàn)在不分勝負了,她對于自己男朋友對自己愛非??隙?,堅信雙方都只是玩玩,卻沒想到自己的男朋友是認真的
雖然結(jié)局很意外,很多人得出珍惜眼前人的感概,但女主始終忠于自己,勇于尋找自我的精神值得贊許,自由和愛孰輕孰重是永恒的話題。也許此時你感嘆失去了至愛,然而誰知道下一秒你也許碰到驚喜,生命太短,我們還是誠實做自己。
侯麥太細膩,值得細嚼慢咽
Btw 女主的發(fā)型服飾包包又潮又沒有年代感,比同期美國電影強太多
這是我看完電影《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 en(Full Moon in Paris)》后立即浮上腦海的詞。
明月映花都,也就是Full Moon In Paris,影片的標題很文藝,第一感覺像中國電影的名字,比如《一江春水向東流》。純意象,除了發(fā)生地點是巴黎以外對影片內(nèi)容沒有任何提示。不過我個人認為它可以給人一個直觀印象,或者說是心理暗示——影片基調(diào)淡淡的,有點小憂傷??赐觌娪鞍l(fā)現(xiàn)也確實印證了這個第一印象。就像老呂說的,影片充斥著的都是“生活中的小尷尬”,那種在別人看來非常trivial,但一旦發(fā)生在自己身上便驚慌失措無能為力的“小”尷尬。
住在郊外,想念市里;住在市里,想念郊外。不明白為什么會有人覺得這種行為的荒唐與無必要,我反而對女主的這種矛盾頗能理解。這與自己現(xiàn)在的境況其實是一樣的,宿舍和家。在宿舍久了會很想回家,覺得家里有好吃的好玩的,什么都舒服,什么都滿意;可真的放假回了家又會想回宿舍,覺得宿舍多么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沒有限制。所以,進大學都快一年了,一直不能在學校里找到歸屬感
真心喜歡侯麥。就和洪尚秀的電影一樣,絮絮叨叨的男女,小資的文藝生活,看著真心舒服。
文藝不是一個人的標簽,而是一個人的生活狀態(tài)。我深以為然。我覺得它是一個人的一個面,或者某一段時間里的狀態(tài),或者是橫貫一生的一種情緒。
電影里的女主在巴黎獨居,在巴黎的郊區(qū)和男友共享一個公寓。她喜歡多彩的生活,她被人迅速的吸引,又覺得空虛。她不知道是做什么工作的,對工作也無所謂,但好像是有點錢。她在沉悶的男友和外面的世界里糾結(jié),當徹底放縱后她感覺愧疚感覺虛無,就像流浪的人渴望童年的梔子花
【圓月映花都】1984,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4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