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電影緩緩走向結(jié)束,片尾小丑的笑聲再次響起,那一刻我哭了,至于為什么哭,聽我娓娓道來:這部電影到底講的是什么?至少在于我來看,斯蒂芬金老師更想表達的并不是恐怖,也不是人性,他更想表達的是一種“情誼――friendship”那種不離不棄,永遠保持童年的那種情誼,這種情,我在斯蒂芬金老師的身上看到了缺失,不止是斯蒂芬老師,每一個人身上都有這種缺失,只是我們沒有仔細(xì)去發(fā)現(xiàn),去尋找,去感悟。從這部電影上半部分(影片童年時期)我感受的并不是恐懼,而是孩子們真正的情誼(友誼)
十八年,我找了這部電影十八年!?。?br>這是我年少時看過的最恐怖的一部電影,里面的場景至今在我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影響。記得當(dāng)時是小學(xué),明珠930在放,問題是還是連續(xù)三天在放,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它已經(jīng)演了三分之一了,但場景依然恐怖,是美劇里難得的心理恐怖佳作之一。比較郁悶的是那個年代看電視是不被家長允許的,所以我就沒看成后面的。。。再看到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三年后的初2了,明珠臺重播,但是又是3天連放,所以我又沒看到開頭。但是這回我看到了結(jié)尾,記得當(dāng)時有人送了許冠杰演唱會的門票,但是為了看當(dāng)天(第3天)這部電影的結(jié)局,我忍痛放棄了許冠杰,呆在家里為了看這個,但可氣的是我爸就是不讓我看電視,這可是我犧牲了演唱會才得到的機會啊,所以就跟他大鬧了一場,最后軟硬兼施之下,終于能看到了這部電影的結(jié)尾,就是那個大蜘蛛。
因為當(dāng)時沒注意看片名,也不知道它后來對我的影響竟是那么大,也不知道若干年后我還會去尋找它,所以根本沒注意看英文片名,只記住了當(dāng)時明珠臺翻譯的片名叫“丑”,就是這個丑字
分兩天看掉了Stephen King's IT 這個三小時的電影。
在第一次拿起IT這本書的時候,我還不知道我永遠不會把它讀完。
于是我從preface開始讀,遇到很多不認(rèn)識的單詞也不去查。一直讀到1/3處,再難往下進行。
回憶總歸是這樣開始的:那是高一升高二那年暑假,我被書中刺激的情節(jié)薅住領(lǐng)子往故事里浸,暗暗保證肯定一頁一頁完整地把這本書看完;接著我被書中的怪物嚇得陣陣發(fā)抖,幾乎把書甩出2米遠發(fā)誓再也不去翻。我想著故事里的人物命運夜不能寐,又忍不住拾起書,緊張地翻到最后一頁看結(jié)局,默默祈禱不要看到可怕的東西……
書簽永遠留在了1/3處,最后我天真地故作鎮(zhèn)定地寫了篇長長的讀后感——
"when you see a man in a clown suit you'll know the kid's gonna die; and when you hear a boy missing you'll know he's been killed..."
"and that's the terror inside everyone. The fear of darkness, the fear of death, the fear of unexpected danger and the fear of 'IT' - the terror in your heart..."
我都不知道這些句子是怎么寫出來的
昨天趁著看17版小丑回魂的余熱,我把90年版本的也看了一遍。
雖然正片有三個多小時,但并沒有讓人感到一絲一毫的無聊。
90年版本的小丑回魂無論從結(jié)構(gòu)上,還是內(nèi)容上,都更接近原著,尤其是六位主角的生活背景都有了更加明確細(xì)致的介紹,這使得故事更加完整,六位主角的性格特點設(shè)定也更加自然。
劇情上來看,2017年版本其實也就表現(xiàn)了90版本的二分之一不到的內(nèi)容。老版本的主線還是三十年后五位成年以后的主角根除死光的故事,而之前年幼時候擊退小丑的往事僅僅是一個鋪墊。
結(jié)合90年版本來看
我是上小學(xué)時下雨天生病了在家里電視上看的,由于當(dāng)時正下著雨,覺的和電影情節(jié)里下雨天BILL給弟弟折紙船放到流水溝然后遇到下水道口里的小丑那段很應(yīng)景(時間隔太久了,情節(jié)沒記錯吧?)因為我哥小時候下雨天也給我折過紙船,我也像BILL的弟弟那樣干過,把紙船放在小水溝里玩``````````郁悶!我到現(xiàn)在想起來還有心理陰影,從那之后,雖然我很喜歡吃漢堡,但我拼了走遠點去肯德基吃也從不去麥當(dāng)勞吃,因為老遠看到麥當(dāng)勞門口坐著的小丑塑像我就糝的慌?!?ˉ!
【小丑回魂】1990年,驚悚港片的始祖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5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