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里兩極分化也是蠻厲害的,大致看了下,分高的都是給修文物的師傅們(如果這個稱呼不當那么我道歉),分低的也就是給師傅們。大抵都是給了情懷吧。
我,從市區(qū)跑到另一頭的鄉(xiāng)下大學城電影院去看;我朋友,從十八線小城市跑到十二線小城市看??粗暗奈覀儯嚎控才犊床黄饂uli藝術(shù)紀錄片啊居然都不給排片;看完后的我們:保持圍笑,導演還錢!
一部沒有邏輯可言的紀錄片,一部拿電視版素材重新剪輯的電影,如果說不是拿來圈錢的,我也想不到它的其他價值了。怪不得導演說沒有票房壓力,本來就沒有投入嘛。
不知道為什么很多人說這個片子太散,我覺得只是電影版制作剪輯的思路和紀錄片分組介紹不同而已。大概是分成耐心,師徒,技術(shù)還有人和物的關(guān)系幾個部分吧。
開頭王有亮師傅說了一句“不能煩,磨了幾十年了,還得磨。”真是觸動啊。還有一個亮點就是屈峰在雕佛陀的時候說的那幾句話。
幾句題外話就是為什么我兩個女神紀東歌和陳楊的陶瓷組和紡織組的戲份太少啊,還沒幾個貓的戲份多啊。女神在故宮騎自行車的鏡頭不要太美啊。為什么好多人認為王津師傅是男神,我覺得王有亮師傅更有氣質(zhì)啊。
最后
之前看了一篇文章,好像是采訪蕭寒的。有人質(zhì)疑他是不是因為記錄片火了,又拍個電影圈錢。他說不是。紀錄片我看了兩遍,喜歡!所以又跑去看電影。途中昏睡過去兩次,媽呀,這電影也太好睡了。輕柔的音樂,慢慢的說話聲,像極了在家里客廳與家人聊天,然后困了就開始打盹兒,耳邊還有人說話。那種感覺既溫暖又和諧。
看完之后,睡眼惺忪。仔細想想,“這真的是一部很好睡的電影?!边@句話就是我對電影版的《我在故宮修文物》中肯評價。
事后想想,媽的!你竟然說你不是來圈錢的!
整部電影我唯一沒看過的就是一場在足球場的片段!其余全是紀錄片里剪切下來的。
就這樣,你還敢說:“相較之前的紀錄片,電影最大的改變在于氣質(zhì)和結(jié)構(gòu)。電影更像一個散文詩,是一個獨立的電影感的作品?!?br>看出來是像個散文詩,因為確實挺散的。
評價還行,真的是看在紀錄片確實很好看的基礎(chǔ)上評的。
“我在故宮修文物”電影和紀錄片是兩回事,要分別買單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60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