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去電影院看外國大片,能跟同學們聊上一個月。星際之門的播出真是震撼到了我,不是有多了一個談資,而是古埃及的場景完美地滿足了我對古埃及的向往。雖然沒有尼羅河女兒書中的浪漫,但服化道的精致直到今天,都不能說過時。影片1小時23分,面具開啟那一刻,一見難忘,就真的一直印在腦中。直到許多年后,終于找到網(wǎng)上資源重溫,才發(fā)覺離開那時那地,再也找不到那種美好的感覺了。如果你是九十年代的大片愛好者,希望你不要錯過這部經(jīng)典的片子。
看了某一季的電視劇,才來看1994年的這部電影。
這個系列都不錯,我覺得應該跟《星際迷航》系列在一個檔次。比《星球大戰(zhàn)》系列好看多了。
最經(jīng)典的一幕是:把炸彈通過傳輸器傳到飛船上,炸毀外星人的飛船這一幕。很有創(chuàng)意。
另外,用金字塔把整個故事中的地球人、外星人,星門的此端和彼端貫穿起來,很有故事感。
最早知道星門要算很久以前了,是電視上看過一段,貌似是那個94年的老電影,當時沒看完,對里面的金字塔飛船的印象深刻。從去年10月28日的《真理之盒》開始正式連續(xù)的看,當時不知道順序就亂來一氣,也是沒想到會區(qū)別看完。然后第二天是開始看亞特蘭蒂斯,完后是1994的老電影。12月12日開始SGI,一直到今年4月11日,之后是4月15日《時空連續(xù)體》,最后是4月17日的SGU開始到今天。一共花了7個多月的時間。不過順序都亂套了。正常應該是先1994,然后SGI,SGA,真理之盒,時空連續(xù)體,SGU。
在看過的所有外太空類型的影視里面,最喜歡的除了星戰(zhàn)系列就屬星門了。
首先的就是這類最喜歡的宏大題材(不同宇宙文明的交流),以及冒險開拓性的(各種遠征隊探險的故事百看不厭),許多太空戰(zhàn)特效場面做的比許多科幻片強多了,尤其是SGA以及SGI的后面幾季,可惜沒有看到高清版本,不然更加震撼。
不過,主要還是對里面的人物印象深刻,演技各個都沒的說(尤其是老O和老T),而劇情方面,由于自己對宗教哲學方面了解的比較多,覺得里面除了對古人升天的宗教色彩比較強
科幻與魔幻,有什么不同?沒什么不同,都是個殼而已。
自由民主這把厲害了,直接輸出到外星,不過把這些外星人看成非洲美洲原始部落,一點不影響劇情推進,如果有劇情的話。反正無論到哪兒,我都是神都是爺。
一小撮非專業(yè)人士,輕輕松松搞起一場政變,策動整村人造反,果然策反這事兒的能力是刻在某些民族基因里的,當然現(xiàn)實中的成功率不取決于編劇了,現(xiàn)實的難度往往也不是一個村。最后靠憑兩位主角的機智,智爆大boss。這大boss也是,除了奇裝異服,帶著手下們玩cosplay,好像也沒其他特長。
倆主角
在佳片如云的1994年,相比《肖申克的救贖》、《低俗小說》或者《阿甘正傳》等等影史經(jīng)典,《星際之門》無論口碑還是影響力都差了不止一個量級,便是放到歷年科幻影片中來評價,相信也沒有人會將其置于前列。有趣的是,誰能想到以這部電影為原點的電視劇集至今已播出了十多季,在世界許多國家有著大批擁躉,頗有些「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的意思。
回過頭來看這部《星際之門》,首先需要提一下這是羅蘭·艾默里奇的作品,對于這位后來拍出《獨立日》、《后天》以及《2012》等科幻力作的大咖,透過此片應該能看出其一貫的風格——講究特效、擅長制造奇觀化大場面。雖然這也導致了《星際之門》被大多數(shù)影評人詬病為故事糟糕、過于炫技,但不可否認娛樂元素始終是吸引觀眾的賣點之一,至少一億九千六百多萬的票房是實打?qū)嵉摹?br>說「故事糟糕」也確實沒有冤枉它,除了「蟲洞」這一概念(似乎是第一部涉及「蟲洞」的影片)具有些許亮色之外,其他的真就乏善可陳。艾默里奇的創(chuàng)意原本不差:古埃及的太陽神其實是外星人,因奴役古埃及人民而遭到反抗
前段特別好看,等異域文明出來開始以極端的君權(quán)制統(tǒng)治時,故事的敘述和設計開始變得滑稽好笑(如此對域外文明的想像在今日科幻的敘述中顯得天真)。
到全片結(jié)束時,已經(jīng)變成了文化研究的典型樣板書,帶有濃厚的90年代好萊塢特定類型主流電影敘事的意識形態(tài)特徵,且科幻敘事的色彩減弱,變成了一個類型雜糅的故事,雜糅以當時Indiana Jones似的仍十分流行的亞類型﹣﹣探險傳奇:美國/西方文明如何來到一個蠻荒之地,去幫助當?shù)厝送品錃埍╊I(lǐng)袖的起義故事。年輕的James Spader仍十分迷人
【星際之門】去了殼,你看到什么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5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