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經過這場無產階級大革命,誰也無法想象,一個只讀了高一,從山溝溝里爬下來的知青老桿,今天,要走上中學的講臺了,這真是史無前例的事情?。?br>說到老桿,人如其名,瘦的只剩下一根骨頭桿,衣服不干不凈,頭發(fā)不彎不塌,人鬼不明。要不說是史無前例呢,這樣一個人,不聲不響的站在講臺前,一出聲卻娓娓道來,好聽極了。
不久前看《孩子王》,畫質粗劣,沒有字幕,里面的對話也聽的七七八八。山色盎然,山路蜿蜒,茅檐低矮,一片綠意下的迷霧中卻有過重的焦灼和詭異。破破爛爛的學校孑然而立在山丘上
最后一個鏡頭 和牧童相遇 后者撒尿時
蒙太奇特寫的木樁的畫面 耳邊卻出現了木頭在火中的細微爆裂聲
暗示著這些頑猴形 怪石形的樹樁來歷
第三次上課鏡頭
講作文 上學 走到學校的 伴隨著的是 教室木板上孩子們的粉筆漫畫 腳印 向上移動
鏡頭與畫面經常不一致:
最后的一景:
火燎的森林 赭石的煙黃彌漫
風鈴、爆竹、怪叫、笛嘯聲夾雜 世態(tài)盡現
重新刷了《黃土地》和《孩子王》。前一步讓我迷惑,主題曖昧,內容恍惚,審美平淡無奇,偶爾穿插的陜北民歌算是對民歌有點保存的貢獻?!逗⒆油酢纷屛已矍耙涣粒紫犬斎皇侵x園老師的表演,淳樸、真摯、渾然天成、精湛,是專業(yè)功底和情感投入的完美結合;其次是攝影,老桿在黃昏下甩袖子子等幾處靜態(tài)畫面,給人無盡回味,夠得上藝術電影的世界水準。
電影的主題清晰,文革中的下鄉(xiāng)青年,在面對被扭曲的教育和被禁錮的循環(huán)下,迷茫和惆悵。有的時候,主題真的不需要太玄妙,當然,這可能要歸功于原著小說
陳凱歌的《孩子王》真是爛透了,和滕文驥版的《棋王》一操性。有種到是把阿城那些對文革的側面描寫都拍出來啊,沒了暗諷還說個屁的忠于原著,操蛋。
有了滕文驥版《棋王》的經驗,對于同樣改編自阿城的《孩子王》多少已經有會被陳導閹割的覺悟??戳?0來分鐘,果然電影中把阿城原著中對當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的側面描寫全數剔除。諸如在孩子沒有課本,老桿前去責問時所說——“國家為什么印不出書來?紙多得很嘛!生產隊上一發(fā)批判學習材料就是多少,怎么會課本印不夠?”老陳正色道:“不要亂說,大批判放松不得,是國家大事。課本印不夠,總是國家有困難,我們抄一抄,克服一下,嗯?”我自知失言,嘟囔幾下,走回去上課。
諸如此類原作中對當時時代背景氛圍的描寫完全抹殺無視,這樣的電影還能被叫好,還會被說忠于原著,實在是無法理解。
原著中以側面描寫,充斥著的對那個時代的無奈與抗爭,在電影中被徹底改頭換面成了一個歌頌鄉(xiāng)村教師的主旋律電影。這讓我想起以前內地電視臺將在香港發(fā)布23條時所遭到的抗議游行,篡改成了慶祝游行,真TM有才。
此外
謝園出演,淺析《孩子王》鏡頭和隱喻對于教育的抨擊與反思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44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