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jié)局:
黃放過了那個女的,自己尋找解脫,不想和任再見面了。
然后他到他女兒想要去的玻利維亞鹽湖去了,
帶他女兒的牌位過去,滿足其遺愿
任執(zhí)行5000萬遺產(chǎn)計劃,放了點錢在前妻家,以去俄羅斯公干幾年為由,跟他兒子告別,準備等失蹤七年讓他妻、子領取遺產(chǎn)
銀河映畫的電影總是在普通類型片的基礎上再往前走一點,《迷途追兇》也是,而且?guī)缀跏亲叩浇楹鮽惱砥c懸疑片之間了,但羅永昌在人物心理動機及其對事件的推動上還是流于表面化了,而且宗教和人性標簽式的東西太多,這造成了影片在整體風格上有些割裂和刻意,好在創(chuàng)作主旨的傳達還是完整的,而且我很認同這個富人為錢財和權勢所累的價值觀。
其實《迷途追兇》中只立體化地刻畫了一個人物,就是黃秋生扮演的富商,其他人物都是完善其性格詮釋的工具,他對下屬的嚴厲,對妻子的刻薄,對子女的苛責,都是緣于其建諸財勢之上的威權和冷酷,而這種慣性的居高臨下最終成為悲劇的誘因。本片的原名《報應》確實更能涵蓋影片的主題,但這個被報應者先是受害者,然后是個復仇者,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惡有惡報所指向的惡人,這是影片立意上的高明之處。創(chuàng)作者有意地強調(diào)富商在實施復仇時的心理糾結(jié),用放生法事來消減心中的罪惡感,最后因看到小女孩佩戴的十字架而放棄了殺念,表面看來還是冤冤相報何時了的傳統(tǒng)倫理觀,但這里更注重的還是個人內(nèi)心的覺醒和自救
迷途人物設定:
綁匪主謀以及其他都是純圖錢,這個放著不說。(林東村有沒有關系?似乎有,貌似也沒交代清楚)
阿初似乎是講義氣報恩的心態(tài),但似乎是跟Daisy有更深層的關聯(lián),不知道是刪掉了,還是我想多了。
老板是心中的怒氣想要報仇,而且,既然當場殺了人,也就豁出去了。
兩個人放過了Amy母女自己去自首……這個設定有點蛋疼。
女兒被殺,殺女之仇報了一半,然后良心發(fā)現(xiàn),覺得Amy其實是無辜的,然后走了,自首了……
阿初為什么要自首,估計是不希望兒子有一天發(fā)現(xiàn)自己是個通緝犯,撒一個謊,留一筆錢,給兒子心里留下一個好印象。老板自首是為了什么?心存法律?肯定不是……悔過自新?肯定也不是……良心受到譴責,想到通過這件事尋找心靈的救贖?勉強說得通……畢竟女兒真的想去玻利維亞,是因為自己才沒去成,才會遭人綁架,是因為自己不相信女兒,不報警,才造成了女兒的死(雖然報警也可能撕票,但這些原因足夠自責了)
繼母阿俊的角色是個家庭支線,整個片子看起來,倒是像是在講家庭內(nèi),父母與子女的相處之道
我大概是這個感覺
其實電影就像一篇文章,內(nèi)容偶有佳句,很難說是一篇好文章,電影的確有不少出彩的地方,但是結(jié)合整體來看,亮點太少,缺點太多,實在稱不上是一部佳片。羅永昌是我喜歡的港片導演里所剩不多拍電影還留有濃濃港味的導演,而他的電影也大多有不少的噱頭吸引觀眾,可能跟杜琪峰合作太多,風格上總有多少的相似,這也是我喜歡看羅永昌電影一個最大的原因,所以看電影前半段我一度以為這是杜琪峰的電影,只是導演的缺點是掌控不了電影的全局,使得這部電影最終歸類為一部不倫不類的“說教片”。
相較于電影的這個譯名,我還是喜歡原來的《報應》,但是不管是原名還是譯名,電影的內(nèi)容都沒有把這個中心表達的很準確,電影前半段確實稱得上精彩,劇情張弛有度,懸疑步步緊追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情節(jié)處理的利落干脆,關于“真兇是誰”讓觀眾陷入緊張的猜測之中。只是越往后看故事越亂,情節(jié)也是錯漏百出,看片過程中一直細心觀察各個人物的變化,以為真兇就在其中,而且不是張可頤就是任賢齊,當然,這是杜琪峰的故事,羅永昌的電影一向傾向人文情懷
據(jù)說這導演是杜琪風的左右手?據(jù)說此片是老杜的監(jiān)制?
誰能告訴我,為什么綁架會如此兒戲?如此高檔的會所周圍居然沒有攝像?居然沒有保安?
為什么要找完全陌生的第三者來綁架?
為什么這貨要典當手表?為什么這貨在交易完成后居然還能知道那個女兒被埋在什么地方?
為什么阿鵬要弱智一般的展開槍戰(zhàn)和火拼?
為什么那個助手非得去醫(yī)生拿藥?為什么不換住址?
沖著制作班底看的,本以為會是一部很本土的港片,觀后大失所望。犯罪港片,你仍需踏踏實實先將故事講好,動作做足,再去探討人性也不晚。
影片試圖通過一場因果報應來討論罪與罰,我們在懲罰敵人的時候似乎更是對自己的報應。這樣的結(jié)構跳出了“冤冤相報何時了”的俗套模式,但影片的訴述、質(zhì)感不足以支撐起黃秋生原本應該極有戲劇性的內(nèi)心表達。影片發(fā)展到高潮階段的時候,為黃秋生安排了一次海上的“放生”戲,佛在黃秋生內(nèi)心產(chǎn)生了重大作用,原本以為他會在此次行動中對整個事件有一個嶄新的認識,使故事發(fā)生轉(zhuǎn)折,但“善”的思想轉(zhuǎn)而又生出了“惡”的念頭,使我頗為不解,為何安排這場戲讓黃秋生殺念劇增?在黃秋生老婆的一句很直白的臺詞“你是在懲罰你自己”之后,原本深刻的人性討論開始轉(zhuǎn)化成簡單的報復。黃秋生原本是如同哈姆雷特一樣懷有糾結(jié)情感的復仇者,但影片越來越不關注于他的心理,開始滿世界找“懸疑”點,讓影片能在最后1/3變得高潮迭起,刻意復雜人物關系。如此高潮只能使人HIGH過之后拍屁股走人,連個念想都留不下。
“報應”還是一貫和香港風格的犯罪類片子。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9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