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宗教認為很不好的行為導致了影片反面角色創(chuàng)造的7個命案,前面5起不難理解(我對色欲的看法略有不同,我認為想懲罰的不是妓女而是嫖妓的人,妓女能傳播病毒是因為嫖妓人的欲望導致了他們已經(jīng)忽略了對安全的需求,而那個嫖妓的男人他活著可能比死了還要痛苦)
而我在這想著重說的是“嫉妒”,讓觀眾們感覺最讓人痛心的死者是影片新人警探的妻子,而她對應的就是“嫉妒”在這反角也做出了一段描述給了一定的解釋。他說,他想像普通人一樣扮演一個老公的角色,過普通人的生活。我感覺這一段和之前幾起的編纂不同
1.暴食、貪婪、淫欲、懶惰、驕傲、嫉妒、復仇,有種宗教上的道德勸誡的警世意味。
罪犯嚴密的犯罪邏輯,是本片的線索。從前五種罪來看,罪犯沒有過錯,起碼是在替天行道,要說錯也是社會的過,而最后的“嫉妒”和“復仇”正是本片的爭議之處:在罪犯看來,大衛(wèi)槍殺自己就是完成了救贖,最后的環(huán)節(jié)如果完成不了,那么類似的循環(huán)就不可能被他人重復,從這個角度講,罪犯是無罪的,他是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在大衛(wèi)及一些觀眾看來,罪犯不能以任何理由害死無辜的生命,特別有孕在身的翠茜,是無論如何不能被接受的。這樣,一個解決不了的矛盾就產(chǎn)生了,法律上是罪犯殺了人,但是倫理上他又沒錯,殺了翠茜,又是為了完成使命(當然,我說的倫理不是指殺人償命一類的問題,再說“嫉妒”也算不上罪行)。
哎,真是一個好BT的問題呀。
轉一下其他人的評論,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想像或者宿命
影片的英文名字只有一個醒目而驚心的單詞--"Seven",它在宗教上是個神秘的數(shù)字,這一點在《舊約》中有最充分的表現(xiàn)。上帝用7天造亞當
《七宗罪》大衛(wèi)芬奇 1995
可能是今天的世界過于光怪陸離,回頭看23年前的《七宗罪》,并沒有覺得有什么驚悚和血腥。跑個題,原來米勒是布拉德皮特,《狂怒》中至死不渝的帥氣發(fā)型讓我印象深刻,說怎么這個這么帥的男人這么熟悉。
很多人喜歡從臺詞,細節(jié)里面找一些神神道道的隱喻暗示啊,其實這就進入了裝逼的范疇。那...索性我也裝一下吧。
其實本片并沒有對“七宗罪”本身進行什么挖掘,越往那邊想會覺得越?jīng)]趣。本片的主角是那個光頭,并且所有的時間和線索也都指向他。
用變態(tài)的手法弄死一個大胖子
看完七宗罪后想起的第一部類似影片是《沉默的羔羊》,但仔細想想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七宗罪中的主犯自認為是被上帝選中來懲罰世人的使者,宗教色彩濃厚。主犯根據(jù)但丁在神曲中所說的七宗罪分別給予了對應世人懲戒,分別是暴食、貪婪、懶惰、淫色、傲慢、嫉妒、暴怒。但影片不僅僅是在這些罪惡來源的主線上做的精彩而且大衛(wèi):芬奇在整體的影片氛圍塑造上也是非常出彩,通過片中次要角色的一些言行營造了一種污穢、冷漠的社會氛圍。
影片整體傳達的是一種悲觀情緒,唯一的一點正能量也隨著少警妻子的被殺而消失殆盡。影片最后浮現(xiàn)的海明威的一句話“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們?yōu)橹畩^斗“,但這句話與影片所要傳達的似乎顯得格格不入。
我看完這部電影的感受是,你就算是天之驕子、天生你才的與眾不同,但是這個世界上畢竟是平庸的人居多。而且任何生物都有他存在的理由,你沒有資格以上帝的視角去懲罰這些普通人,拿完美無缺的圣人要求這些普通人。人總是有缺陷的,但這七種丑陋的人性中其實還是蘊含著一絲的真性的
我眼中的七宗罪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