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明是個未成年,父親失蹤,家鄉(xiāng)打仗,強制招兵,躲到俄羅斯。俄羅斯警察收黑錢,針對偷渡的阿富汗人。偷渡去瑞士,船進水,差點死亡,被路過的船只通知警察,送回俄羅斯。每天陪伴的只有電視。最后偷渡瑞典,結果要和當局講親人都死光了,最后到的是丹麥。發(fā)現(xiàn)自己是gay,不敢和人講,內心很敏感,最后在大哥的幫助下,完成接受自己。但是姐姐還是無法理解。講完自己的故事,傾訴完后,放開自己的心和愛人結婚。
大齡未學習青年,最后事業(yè)有成,感情順暢,可能是大多數(shù)人覺得美好結局吧
看電影的時候一直在想,如果我成了難民,我該怎么辦?尤其是當電影中出現(xiàn)了莫斯科第一家麥當勞開業(yè)的熱鬧場景,不免讓人想到俄烏開戰(zhàn)后麥當勞撤出俄羅斯前人們排隊品嘗最后一個漢堡的畫面。三十年里多少無常變遷,人有時真的只能被命運無情地拋來扯去。難民是一種狀態(tài),每個人都有可能進入的一種狀態(tài)。就像電影放映的那個星期二,早上還是陽光和暖,中午開始忽然下雨降溫,很多人是穿著短袖瑟瑟發(fā)抖去中大邵逸夫堂看這部電影的,估計早上出門時誰也沒想到自己晚上會如此狼狽。我以前常常想
《逃亡》偷渡就偷渡,美墨邊境天天上演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88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