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些網(wǎng)友反應,作為一部美食紀錄片,這是不合格的。
理解他們對于舌尖二的高期盼產(chǎn)生的小落差,不過我更覺得那只是對于分享美食種類略少的一種小失望。
第一季更多的是純味蕾分享與勾起欲望,這季則增添了許多人文情懷,而這正是美食的底蘊。說白話了,人文情懷其實也是美食的調(diào)味品之重要一環(huán),其實對比一二季,哪有什么高低。
一季是為吸引取悅各階級人民,炒話題,打品牌。
二季則又上升到加強民族團結(jié)層面上來。
一個非常成功的民族品牌推廣案例。央視果然有大將軍之范。
說在最后,特別欣喜這樣的案例出現(xiàn),希望更多節(jié)目出品人能領(lǐng)略其中的奧妙,做出更多好的節(jié)目。
毀掉《舌2》的不是抄襲,不是植入隱形廣告,也不是打苦情牌博人同情,更不是替有司開導教育我等吃貨屁民要安分老實,毀掉《舌2》的其實就是那道“匪夷”所思的紅燒肉。
想到年,蘇聯(lián)共產(chǎn)主義生活的代表之一是土豆燒牛肉,中國則是紅燒肉。那時候底層屁民向往紅燒肉的生活,才順便跟著向往了一把共產(chǎn)主義。所以情況往往是,你對他們說主義好人聽不懂,說有紅燒肉吃,人就什么道理都能聽懂了。那個時候的紅燒肉就跟掛在驢子眼前的胡蘿卜差不多,生活再苦,腚上被鞭子打開了花,他都只會追著那根蘿卜。
再然后趕英超美,趕到陰溝里的一個標志就是連大毛也開始表示不吃紅燒肉了。盡管別的山珍海味都還在湊合,但戒肉此舉也還是被人當成了領(lǐng)袖與民同甘共苦的高尚風范。不大吃,就大吹?;蛘哒f不藏著偷偷摸摸地吃,就拿出來大大方方地吹。這都是他們的一貫作風。
終于到了最近這些年,有肉吃不再是夢。紅燒肉也從此不再為難中國,而是開足了馬力地在感動中國了。但紅燒肉一出鍋,只要有人表示已經(jīng)吃膩了,不想吃了,這個時候就有人指著案板上的冷豬開始布道了。拿出當年…
太多觸動的地方了,看完哭的稀里嘩啦。有時候瑣事很多很多,忙的惆悵的都麻木了,很多記憶好像都封禁了沒在去細細回味過。然后突然間就發(fā)現(xiàn)那些仿佛在昨日的事情都已經(jīng)是一二十年的事情了。
那時候還跟著老奶去撿麥穗,每次到麥地里都會有神奇的發(fā)現(xiàn),會有小刺猬,蓖麻。然后把小刺猬放到缸里養(yǎng)著,卻不知道該怎么養(yǎng)它,只能給它放些蘋果,結(jié)果第二天它就滾出缸跑了。發(fā)現(xiàn)后倒也沒失落,因為也不會養(yǎng),想著它說不定能找到它的伙伴嘞。然后就又出去瘋跑了。
那些收割機把平整的地方割了,邊角地帶就只能人工,大人們要頂著炎炎烈日彎著腰割麥子,老人和小孩子會跟在后面撿散落的麥穗。對于成畝的麥地那些散落的麥穗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這些對于老人和孩子確實莫大的喜悅。有的孤寡老人就靠著撿得的麥穗過活,有的可以撿點麥穗養(yǎng)些雞豐裕生活,而孩子更是多了個在麥地理瘋跑玩耍的理由。
一想到這些場景其實是會傻樂的。等到麥子收完了就是打長,那會兒村里好像還沒那么多柏油路,每家都喜歡去占屬于自家的曬麥的地方。然后記得一個小伙伴的家占到的…
作為純純的江南人士,看到紅燒肉,也是要流幾分哈喇子的(所以這菜不是毛爺爺老家獨一份吧)。紅燒肉的故事,從一個到上海學小提琴的妹紙說起。
中間講到妹紙媽媽覺得自己很沒用“我只盡到一個媽媽的責任,卻不能為老人家盡孝,覺得自己很沒用”,然后哭了,場面相當“感人”。我突然間覺得,美食紀錄片何時變成社會紀錄片了?莫非《舌尖II》從第4集開始講人文情懷了?吃貨們得多郁悶呢(我算n/1個吃貨吧)。
據(jù)說《舌尖I》是按照BBC的操作拍攝的。又據(jù)說BBC的紀錄片拍攝,是要做受眾調(diào)查的,根據(jù)反饋數(shù)據(jù),再操作。比如:主要人物在鏡頭前說話5分鐘后,哪怕內(nèi)容再精彩,鏡頭也必須切換到其他景物了,否則,抓不住受眾的注意力了。
《舌尖II》繼續(xù)效仿BBC吧。不過,紅燒肉的故事,感覺拖沓了,為了引出“紅燒肉”這道菜,導演做了好多鋪設(shè),最后講到小提琴妹紙媽媽來到上海后,也學會幾道當?shù)夭耍渲幸坏谰褪恰凹t燒肉”。哎,總算真正主角出場了。
如果有個吃(受)貨(眾)單從紅燒肉這段開始看,也不給TA欄目名提示,估計誤以為是一般的紀錄片吧。
也沒啥高…
舌尖上的中國 第二季:一家一食,一食一家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69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