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xué)時選修電影課的好處就是可以免費到和學(xué)校簽約的電影院看電影,但是要交作業(yè),于是這就是一篇作業(yè)。這幾天整理文檔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于是丟過來記之。
話說那時候的我寫什么都那么煽情(是矯情吧?)么喂~
驚夢——《云水謠》
這是一場夢吧,一場總想讓它醒來的夢,一場寧愿它永遠不醒的夢。
夢里,靦腆秀麗的女孩遇到那個眼神清澈的大男孩,彼此含著笑,在樓梯上擦肩而過,不敢看,卻又忍不住偷看,鐵門一關(guān),帶走一顆初初學(xué)會惦念的心。
夢里,他們一起朗聲歌唱,窗外云淡風(fēng)清,綠影搖曳。爬藤的蔓也把耳朵豎了起來,“那一年我們十七歲……”門外站著的那個落寞的男孩,手中嬌艷的玫瑰花在這歌聲里卻也失了顏色。
夢里,她一個人穿越城市和鄉(xiāng)間,滿身泥濘地站在他眼前,他是那么驚訝和喜悅,傻呼呼地笑著。清新逼人的青春模樣,穿上舊式的嫁衣,便覺得自己也是新娘。王碧云要做陳秋水的妻子,這個念頭便是在那個時候深深扎下根去,此生,便不再更改了。
夢里,傾瀉的雨中,傳來離別的消息。她把戒指戴在他手上,這樣,他便記住了,老天便也記住了,只有她
在這個利欲熏心的時代,愛情早已悄無聲息的完成了變質(zhì),“到處都是小心眼的男人和勢利眼的女人”,到處都是愛情路上的迷茫者和墮落者。
“找個安靜的地方住下來,找個安靜的男人嫁過去”濃縮了王碧云一生的愛情觀,一語道出了這個癡情女人始終懷抱著的愛情愿望——卻只能淪為一個永遠不能實現(xiàn)的愿望,令人仰慕,讓人心酸。為了陳秋水,她不顧母親的反對,不顧薛子路的苦苦追求,不顧徐秋云母親的好心勸慰,甚至不顧自己一生的幸福,一心癡情苦等。“不,我要等秋水”更是高調(diào)集中的體現(xiàn)了她的執(zhí)著與信念。若人們都能多一些不計較后果的執(zhí)著,多一些忘記自我的奉獻,多一些癡情等待的勇氣,也就會少了許多一生都不懂得如何去愛的人,也就少了許多自命悲慘的怨婦怨男,也就真的還給了愛情一片最原始最純真的天地。
然而結(jié)局卻是徐秋云背著王金娣艱難行走于雪山之上,帶有濃重西藏韻味的音樂聲響起,幾個輕巧的閃回鏡頭濃縮了兩人婚后的生活,當(dāng)音樂聲戛然而止,皚皚白雪結(jié)束了一切……
王碧云愛他一輩子,等了一輩子,卻是一場空……
單看時空跨度,片子想把自己塑造成一部愛情史詩,但是又帶有明顯的統(tǒng)戰(zhàn)傾向,還有一些比較狗血的情節(jié)漏洞。不過這一切都不敵徐MM一聲嬌滴滴的“我要等秋水~”更讓我膽寒……
直接忽略前半部,我喜歡的冰冰同學(xué)挽救了這部片子!加上唯美的景色,華麗的長鏡頭,要是沒事兒做,有點無聊,看看這片子還是不錯的選擇。
飛魚和YO都說這電影好。剛看完了《云水謠》。不喜歡。
電影的拍攝手法不錯。開頭的絢麗香港、暗色調(diào)的舊臺北、長鏡頭的市井人情、西螺的小橋流水、漫天灑下的谷粒,都具藝術(shù)美感。另外,還有西藏。透藍的天空、熟悉的藏語、八角街、世界各地的背包客、瑪吉阿米……在拉薩駐扎的朋友說,這部電影,去年在拉薩有拍攝。拍得不親切,甚至不如北影學(xué)生作業(yè)《靜靜的嘛呢石》,但是也有震人的美。只是,它們在講述一個悲情的故事。
生活中女性是弱者,電影里也要承繼。一個是漫漫無休的等待,以過門二媳的身份照顧他的母親;一個是改掉自己的名字,忍辱含怨一路追隨。像我寫《尋找夢幻島》的影評一樣,我的女權(quán)主義又來作怪了:為什么女人總是這么傻、這么癡、最后又這么慘。
我喜歡看愛情悲劇,卻極其不喜歡片中徐若萱的結(jié)局。一顆清淚從布滿皺紋的臉龐滑落,那紅色的雪山是她永遠也到達不了的地方,那里埋葬了她等了一輩子的人,以及他的妻子。那紅色的雪山,是她的一滴血,是她心中的最后一滴血,是她一生虛無的愛。
那些舊社會的三貞九烈,似乎在電影里復(fù)活了
云水謠:全程高能的戰(zhàn)爭片 伊甸園里的愛情童話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1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