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與老師給我的閱讀材料有關(guān),在上課的時候看了預告片,覺得還不錯,便特地去看了。
果然是部賺眼淚的電影。利用孩子和親情作為整部電影的主線,無疑是讓人內(nèi)心最誠摯強烈的情感毫無保留地被激發(fā)出來。孩子的純真善良,父母的溫情關(guān)愛,還有好心的巴黎人的幫助,與殘酷的現(xiàn)實形成鮮明對比。當孩子與父母分離時的撕心裂肺的叫喊聲傳來,我還是忍不住留下眼淚,沒有比這更痛苦的事了。片尾,小男孩見到護士時,臉上再也沒有了笑容,只有一雙哀怨的,孤獨的,害怕的眼睛,看著曾經(jīng)關(guān)愛過他的護士,淚水涌出,我真是心都在痛,是怎樣的殘酷,把這個可愛的小孩的童年撕碎了,可憐他都算是個幸運的人,因為他在失去了母親和哥哥之后,竟然走出了那入地獄般的黑暗世界,他是個幸存者。
這是一段黑暗的歷史,也是一段不能忘記的歷史
孩子與大人被迫分離,孩子懵懂的世界里存在著不安,孩子無辜的眼睛,面對畫面的鏡頭,只讓人覺得心酸。大人們無力的反抗只有屈服于槍林彈雨的威逼下,對于一次又一次踏上火車,沒有人知道哪里會是終點。命運如此的殘酷,戰(zhàn)爭!何為戰(zhàn)爭,誰沒有家人,沒有孩子,沒有妻子。踏上火車的終點,無力的詮釋,想要拯救,卻無法做到。最后幸免于難的的人,活著,卻又是那么的悲傷。孩子在旋轉(zhuǎn)木馬前,一直望著望著,不知道是在期待著什么,遺留下來的小孩童,似乎已忘卻,他那無神的雙眼卻正在詮釋著殘忍。
這部片子,讓人覺得憤恨,但更多的是一種無能為力的疼痛,似乎想著如果可以真想去狠狠抽打那些埋沒良心的人。為猶太人感到深深地沉痛,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都應(yīng)該得到幸福。
首先是結(jié)構(gòu)松散,其次是劇情沉悶,尤其是后半部分,我都不想看了。最后一點,就是此部電影有美化歷史,弱化殘酷的嫌疑,尤其是集中營里猶太人們跳舞的段落,讓觀眾有一秒不覺得他們很悲慘,畢竟這是法國人自己拍自己國家的歷史,弱化戰(zhàn)爭的殘酷也許是有意的。
總之,《圍捕》(又叫《巴黎血色圍城》)是一部很平庸的二戰(zhàn)電影。
歷史永遠在重復自己,遙遠的屠殺其實就發(fā)生在幾代人之前。
本是一個假期,剛剛看完了《頭號玩家》,還沒有從斯皮爾伯克建造的酷炫未來世界里清醒過來,又接著看了《巴黎圍獵》,這場發(fā)生在1942年夏天的屠殺,距離今日僅僅76年,還不到一個世紀。
太平時期永遠體會不到戰(zhàn)爭的殘酷。斯皮爾伯克的《辛德勒的名單》帶來的震撼還猶記在心,不過黑白色的背景總會讓人誤以為是發(fā)生在很久之前,然而在這場巴黎的圍獵里,赤裸裸又一次揭開了往事的傷口,這個傷口依然鮮紅、未曾愈合。
影片一開始是一段真實的黑白錄像
看前稍微遲疑了幾秒鐘,怕是部虐心的法西斯屠殺血腥片。
二戰(zhàn)題材片層出不窮,優(yōu)秀的導演一直在另辟蹊徑一直在努力超越,因此有了1972年完成的1942年的夏天,1991年的地中海,1997年的美麗人生,2001年的上尉的曼陀林,2002年的鋼琴師,2008年的朗讀者,2009年的無恥混蛋。
這幾部都是我尤其喜歡的二戰(zhàn)片,優(yōu)秀在于不同角度之表達,好幾部看了電影不過癮,還特意找來原著深度挖掘。除了無恥混蛋刻意表達血腥外(However血腥場面是用YY的形式反映的,德國劊子手們被砍頭被削頭皮被挖眼睛,拍手叫絕大快人心)
敢對反思二戰(zhàn)的電影下惡評的人都得三思,所以這個題材本身是討巧的?!缎恋吕彰麊巍罚洞l紋睡衣的男孩兒》,《朗讀者》能想起來的這幾部都從截然不同的層面表現(xiàn)這場人間慘劇。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題材,作為一個普通觀眾,對反思的深度不敢妄言,但是
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好看么,感人么。
而這部電影機會恰恰是沒走任何彎路地極盡煽情之能事。影片講的是1942年法西斯對巴黎城內(nèi)猶太人的那次大圍捕,表現(xiàn)作為法西斯同謀的法國警察圍捕在城中生活的普通法國人,以及這場劫難之下的諸多人性縮影,友鄰之愛,家庭之愛,還有有良心的小護士對猶太人的同情幫助。
這部電影的角色塑造是無功無過的,沒有讓人能記住的個人,而讓人恨得牙癢癢的反角兒也都是異常臉譜化。影片中有打了幾分鐘醬油的讓雷諾和因為《無恥混蛋》爆紅的mélanie laurent但是風頭更健的還是那三個可愛的孩子,尤其是那個講話奶聲奶氣的nono.
孩子雖是很難掌控的演員,可同時也是最好的催淚彈。不禁讓人想起《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兒》里面的那對小朋友
圍捕:不喜歡這部電影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1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