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看了《搭錯車》,真是一枚重磅催淚彈。印象最深的一個鏡頭是啞叔和狼狗在路邊散步,身邊縈繞著那種茫茫然的孤寂……狗和人相依為命地那么走著,一起想著那個不在遠處卻見不到的女兒。李立群不太地道的山東話很有趣,他演的父子兩代人里,父親尤其出色。他最后的命運是抱著送給阿美和兒子的玩具,醉醺醺地從賭場回家,為了撈那個掉在水塘里的布娃娃而落水身亡。歌曲絕對是點睛之筆,“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吶喊出了臺灣的迷茫。女主角長相甜美,可惜演技和舞技有些遜色,還是孫越老爺子和女配角演技細膩,查了一下,那年的金像獎果然給了這兩個人。(2013.11.
27從過去的筆記里撈出來的,補記一筆)
劇情明顯刻意的為了悲情而悲情地發(fā)展,讓人深感劇終人物悲慘的生活卻很難更深的引起觀眾內(nèi)心的共鳴,那首主題曲“酒干倘賣無”從影片的第一秒鐘就暗示了影片基調(diào),而影片在發(fā)展過程中,主題曲時不時的回響而出,全片沒有一絲的歡樂,被悲傷籠罩,這也是影片或許枯燥的地方,再苦的生活也有一絲小歡樂,正是因為影片過分的突出悲情色彩,使得影片總感人感覺缺少了點什么,這也是編劇功力不足的體現(xiàn)。
影片中,阿明父親落水死亡和阿明家中失火可以說是全片中爆發(fā)的第一個悲劇高潮,而阿明本人因在反抗強拆過程中意外死亡又是一個催淚點的爆發(fā),然而這都只是鄰居阿明家的悲劇而已。而主題曲“酒干倘賣無”中主人公的悲劇顯然比小明家的悲劇來得輕忽極微,或許他有不美好的過去,但是他在戰(zhàn)爭中生存了下去,或許他是一個啞巴,但是至少他還有人愛他,或許他失去了一個女伴,但是卻也收養(yǎng)了一個女兒,或許他的女兒在記者招待會上沒有馬上與他相認,但是至少她的女兒還是把他放在心里,至少她女兒還是一心為他。顯然,“酒干倘賣無”并不單單所指“啞叔”的生平經(jīng)歷
(本文寫于2009年5月30日,因新浪博客莫名其妙的和諧,只能以這種方式重新發(fā)布)
“酒干倘賣無----酒干倘賣無----”
好像那歌里唱的,“多么熟悉的聲音,陪我多少年風(fēng)和雨,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br>那可能是我聽到的最早的一句閩南語,而且過了很久才知道它的意思是“有空酒瓶賣嗎?”記得是一屆春晚之后,蘇芮演唱了這首動人的歌曲,鄰家的一個姐姐,總是哼唱著,我們這些小孩子也耳濡目染的跟著唱。再后來發(fā)現(xiàn),大街小巷的磁帶攤上,理發(fā)店的立體聲里都經(jīng)常放出這首歌曲
《搭錯車》那些人生中本來的過客卻成了我們身邊的天使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7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