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她留了條信息
-“如果那時我向你表白你會答應(yīng)我嗎?”
-“我會等五秒鐘,然后答應(yīng)你”
-“那五秒鐘……”
-“因為我要矜持一點”
那些年,沒有值得不值得,只有喜歡不喜歡
那些年,沒有高富帥,只有那個替你挨批的傻子
那些年,沒有成熟與穩(wěn)重,只有不計后果的海誓山盟
那些年,那傻逼的自我
那些年,我追過的女孩
我最喜歡的一句話,“謝謝你喜歡我”,“我也很喜歡當年喜歡你的我”,這句話作為這段感情,這段青春的墓志銘太合適不過了,我已不在是當年的我,當經(jīng)歷過那么多時間的沉淀,回憶是那么的美好,當重新走過卻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物是人非,即使是同一個人,也不在是同樣的感覺。
喜歡看青春電影的人,都是不愿意長大的孩子吧。我這么想的時候,adele的《someone like you》正好響起,她用哭腔唱著:“Nevermind, I'll find someone like you. I wish nothing but the best, for you too. Don't forget me, I beg, I remember you said:- "Sometimes it lasts in love but sometimes it hurts instead"”我是不是在她的臉上找你的笑容,我是不是特別害怕脆弱的時候叫的是你的名字,我是不是一聽到要見你,連呼吸也反復(fù)練習。
是的,我們的心里,都有一個“沈佳宜”。她不至于美得傾國傾城,可是就是在那樣夏蟬初鳴的夏天里,連一個綁馬尾的樣子,都足夠我們陶醉了大半天。我們固執(zhí)地告訴自己忘記,卻被九把刀的劇本,一刀又一刀地刻畫出每個人心中的“沈佳宜”的名字。她穿白衣短裙的樣子,她寫不出題目撓頭的樣子,她謊稱月事不想上體育課的樣子,她不叫你名字卻是用圓珠筆捅你的樣子,她考不好時哭紅了眼睛的樣子,她在畢業(yè)那天問你愛不愛她的樣子,這些鏡頭,是不是也有一個你,手足無措地看著她。在未來尚未來的路上,你的那句我愛你
活在青春期的人往往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因為熱量過剩得已經(jīng)燒昏了頭。一切過于美好的想象會讓人一瞬間變得不知所措。所以當30歲的我面對女朋友問我當初追數(shù)學課代表的情形時,我真不知道該怎么去回答她。但是我最后還是回答了,自認為回答得很巧妙,連我自己都懷疑自己曾經(jīng)是否真得愛過這么一個人,眼前的她是那么可愛,我又怎能忍心說當初的那一段是愛呢?!——正如電影中所說的一點:她問這個問題就已經(jīng)闡釋了為什么女人總比男人成熟得早的原因——“青春的陣痛就是,女孩永遠比同齡男生成熟”,我必須馬上給現(xiàn)在愛的人一個交代,因為我不能再幼稚下去了。我可笑地看穿了自己的把戲,正如她所看見的。盡管我知道即使我告訴她與當年與數(shù)學課代表的所有故事她也不會生氣,我也堅決不說。傷了,就傷了。好了,就好了。沒必要如導(dǎo)演這樣再去把過往的事情回憶一遍拍個電影。是的,曾經(jīng)我也為她踢過球,正如男主角為她努力讀書一樣,在很多時候愛一個人只是人生旅途的一段體驗,能走到最后的那個人沒必要一定要是最初的那個人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你很王八蛋耶,取了名字就要替它的人生負責不是嗎?”
“我知道啊,我可是聰明到連我自己都會害怕啊?!蔽椅?,一點也不心虛
“老師,我這個人一反省起來,連我自己都會怕??!”我鼻孔噴氣。
分手,只需要一個人同意,但“在一起”,可是需要兩個人同時認可才能作數(shù)。戀愛就是要這么不確定才有趣,不是嗎?至少我已經(jīng)完成了我這一半的拼圖。
“一起回家”這四個字,不管在哪個生命歷程,都有很浪漫的意義。
“一起”代表這件事一個人無法獨立完成,“回家”意味著背后的溫馨情愫。
每次無法親近我最珍視的愛情,都有不同的理由。實話說我無意收集各式各樣自己被拒絕的理由——那種癖好太悲情,也太變態(tài)了。
愛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卻是我人生的味道。
越是深沉的痛苦,代表我曾經(jīng)愛得越飽滿。
每嘗過一次愛情,我都能獲得無與倫比的勇氣,在跌倒的時候吹拂傷口,然后重新站起。
總是以祈求著“永遠在一起”的心意追求喜歡的女孩,是我的愛情之道。正因為如此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匠心精制的喜劇片 那些屬于我們的青春。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9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