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百年虛云》,前7集的戲劇沖突主要是圍繞虛云法師離塵出家和世間情緣展開,這里的矛盾沖突給人的沖擊十分強烈,給人的感受十分復雜。當然,作為電視劇,編劇有意營造和渲染這種戲劇性的沖突,但參閱《虛云老和尚自述年譜》之后,可以知道基本是依托事實展開的。
之所以給人的感受十分復雜,主要是基于幾種從各自角度上來說都是正確的理念,產(chǎn)生出的激烈沖突。
首先,從世間法來說,在那個時代,三綱五常是天經(jīng)地義。蕭古巖(虛云法師俗名)作為人子,應當盡孝,盡孝之根本就是要延續(xù)蕭家的子嗣血脈,現(xiàn)在也是社會持續(xù)發(fā)展的自然法則。但古巖自幼便有離塵之意,與父親的意愿產(chǎn)生了激烈的沖突,拋棄家庭,讓父親郁郁而終,至死也沒有原諒。另外,夫為妻綱,古巖兩房妻子年輕嫁入蕭家,雖為夫妻之名,卻從未有夫妻之實,古巖出家而去,可以想見是怎樣讓兩位妻子沉浸在巨大的痛苦之中。
其次,從人情上來說,人倫親情是人之天性。一是父親的愛子之情。蕭父中年得此獨子,雖然課子甚嚴,但愛子之切溢于言表。古巖出家后,父親萬念俱灰,父子也從未相見
看到有人懷疑虛老一生行跡,頗感痛心。有的事無法考證,但這兩件事誰也無法否認吧。
一、虛老1949年沒有留在香港,也沒有去臺灣和美國,而是毅然回國。說明他是愛國的。
二、晚年他身為中國佛協(xié)名譽會長,完全可以留在北京安享晚年,但他選擇去云居山修復祖庭。祖庭修復了,他仍然住在牛棚。說明他不是貪圖享受的人。
能做到這兩件事的人,極少。詆毀老人家的那些人,問問自己,在同樣的情況下是否能做到和老人家一樣?如果做不到,就少造點口業(yè)吧。
在面臨選擇時,他不會選容易的,總是選困難的。
一、“明心見性的不二正法”被《大藏經(jīng)》抹殺
1、早期的佛教并沒有因為人心的淳樸而沒受到污染,因為有道就有魔,有佛法就有敗壞佛法的妖魔。妖魔并不是存在于百姓間,數(shù)不清的妖魔在寺院內(nèi)穿著袈裟從內(nèi)部來敗壞正法,于是,出現(xiàn)了《大藏經(jīng)》!《大藏經(jīng)》的出現(xiàn),是佛法被敗壞的一無是處的標志!
為什么這樣說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佛陀不可能傳“二種”佛法,如果佛陀前面說的被后來的所推翻,那就不是“不二佛法”;如果這本經(jīng)書的教義與另一本書的經(jīng)義截然相反
佛教題材中的第一劇。李起厚演得非常好,是全劇一大亮點。但是,很多劇情是虛構(gòu)的,且不是很符合佛教思想,編劇與導演對佛教的理解還是非常浮淺,也不是很用心,比如寺院的生活禮儀,稍微用心一下就知道。導演陳家林呢,以前也是這樣,可能戲說歷史已經(jīng)習慣成自然了,總覺得歷史事實沒有他虛構(gòu)的精彩,虛云老和尚一生不夠傳奇?不夠豐富?不夠精彩嗎?為什么要另外虛構(gòu)呢?只能說明自己浮淺,對祖師大德的人生沒有深刻的理解吧!
佛教題材非常非常豐富,拍1000年也拍不完,是影視藝術(shù)創(chuàng)作取之不竭的素材寶庫
“百年虛云”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后人的楷模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0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