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讀書會,我們大家一起看了一場電影。
本來預定放《找到你》,我沒打算來,怕太喪,結(jié)果到了現(xiàn)場,因為某些原因換成了《塔莉》,更喪了……說是反婚反育宣傳片也不為過。
但是,認真看完電影,還是挺有感悟。
婚育與否,說到底都是一種選擇,沒有一種選擇是絕對好的,或者絕對不好的。我認為自己成熟的標志,就是明白了:任何一種選擇,都是有各自的代價的。
現(xiàn)場嘉賓分享了幾個問題,我也在此寫寫自己的感悟。
1、電影對你觸動最大的部分是什么?或者說哪個情節(jié)最讓你動容?
《塔莉》這部電影
問一位離婚的朋友,為什么不再考慮結(jié)婚?她說:“錢能自己掙,房子車子都能自己負擔,為什么還要找個男人給他當老媽子,洗他的臟衣服臭襪子呢?”在高強的工作之外還要回家承擔所有家務,搞的整個人的狀態(tài)很不好,她說要知道離婚這么爽早就離婚了。
當女性能夠自給自足,另一半?yún)s還想她們在家相夫教子,尤其是在當了媽媽之后面對身材走樣,形象全垮,毫無自由,淪陷在家務中,喪失掉自我。而男性既不能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也不能對家庭成員提供及時的照顧,但是對女性的要求卻不變。
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
推薦電影
微米是認真的
關于女性生育的問題近來又一次成為了熱點。這還要“多虧”了前幾天微博上某“磚家”的言論。
這個言論有多么無恥之極小編就不多說了,畢竟不是今天的主題。大家看過了就行,至于今后這個建議到底會不會真的被采納,尤其是以溫水煮青蛙的形式讓大家一點點被迫成為生產(chǎn)韭菜的菜地,就不是小老百姓能決定的了,看看就好。
有些人總喜歡臆測西方發(fā)達國家人民的生活情況。大家總會莫名的覺得人家的生活各種優(yōu)越。別的方面小編不發(fā)表言論,起碼有一點,在為人母,做母親這一點上
知道此片的梗概是很久以前了,然而身為倆娃母親的我——已經(jīng)不記得上一次走進電影院是何時的我,機緣巧合的終于有時間將此片細細的看完了。
先說說這個機緣,感謝周末還需值班的老公,讓我處于“獨自一人,無法帶倆娃出去浪”的境地,而處于能量無窮大在家能上天的三歲+年齡段的倆娃,公婆索性把她兩拖走,戶外比在家更好帶。通常偶遇這樣的情況,我會立馬換上運動服,將難得的上午半天大好時光,好好地在健身房出一身汗消耗卡路里若干,給自己打打雞血:一個愛運動愛生活的正面心理暗示
一個發(fā)生在美國的喪偶式婚姻的故事。看來喪偶式婚姻并非只有中國才有,很多國家對男女在家庭中的定位都有類似的看法。
丈夫德魯并非不愛家庭,只是更習慣于顧自工作,更習慣于閑暇時打游戲,更習慣于較少介入孩子養(yǎng)育\教育;更習慣于當一個啦啦隊員,回家說hello,問妻子感覺怎樣累不累,但并未有任何實際行動。
行為來源于認知,如果丈夫從心理就認為自己是個啦啦隊員,怎么能在家庭育兒的賽場中上場去打比賽呢?
妻子馬洛是一個懷有第三胎,馬上就要生產(chǎn)的媽媽。她有一個開始對自己要求嚴格的上小學的女兒
【塔利】2018年,恐婚恐育者慎看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