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見到打人,天生的惻隱之心讓他認為打人者惡。老法師讓太子砍下去,太子同樣因為惻隱之心下不了手。老法師于是請船夫來混淆太子的善惡觀,可是沒有成功,最后太子還是不能下手砍人,于是老法師立馬殺掉太子。老法師要教給太子的善惡觀是:沒有善惡,只管砍下去,即使砍錯了就祝他上天國吧。電影的名字為什么叫《一維》,不僅僅因為畫面,而是電影要表達的善惡觀是一維的。哪有什么善惡,我手里的劍指向誰誰就是惡,我就是最高的主宰。電影最后還要假惺惺的把被殺的太子寫成上天國,真惡心。這群精英文人們弄這么個電影想表達什么?想向世人表明,你們手里的資本,你們手里的話語權,或者你們所服務的資本,所服務的勢力理應主宰一切屁民嗎?
面對惡你只有一擊的機會。一擊不中,自己就要被擊!就要喪生!
糊涂老師教出糊涂徒弟。
其實法師的話給了四個可能的選項:1、法師是善。不擊。不擊的后果沒說,至少不該被反擊吧。善不該擊善,擊善者即為惡。有以大善犧牲小善的,可以去面壁了。這就是搞不清國家與個人的關系。不是小就應該被犧牲。2、法師是善。擊,千世的悔恨。但法師到底是不是善,死人不可能會為你揭曉答案。3、法師是惡,擊。后果又沒說,沒法有后果,同樣死人不可能會為你揭曉答案,如果擊錯,又是千世的悔恨。4、法師是惡,王子一擊不中必遭反擊。不擊會不會遭反擊呢,又沒說。
按正常人的判斷,第一項,如果法師是善,無論擊不擊,中不中,都應該沒有問題。王子沒有擊法師,有幾個可能:1他判斷法師是善或者相信法師是善。2王子是有情之人,他本身是善。不能擊法師。善不能擊善。即使法師是惡,他也下不去手,這是他本身的善。不擊已與法師無關。不擊。
第二項:都判斷法師是善了,怎么可能擊。千世的悔恨絕對比遭反擊死來的恐怖。不能擊。
第三項:法師是惡。按理該擊。但這是從小…
整部影片簡樸清和,含蓄委婉,情節(jié)推進從容淡定,用旁白的方式將一個關于王子的故事娓娓道來。古典潑墨背景山水畫加人物剪影,表演被省去,創(chuàng)造出的形式感極具東方美學韻味。
而關于影片內在,最大的探討即是對于善惡觀的哲學思索。而因為導演的野心太大,愣是在片中跳出,插入一段從從儒、道、基督三個角度闡釋善惡觀。而代表佛家的老法師扮演者則靜聽不語,因為佛家講不二,破除一切二元對立,無絕對的善惡,故善惡一也,皆由心生,亦由心滅。
太子因存善念,無法判斷老法師善惡的情況下為免造成千古恨事錯殺于人放棄出手,所以他辜負了國王和老法師對他的期待,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國王。也就是說太子的善引出了惡。所以說善即是惡。反過來說老法師。在知道太子無法勝任繼承國王的情況下下手殺了太子,但是也讓全體平民免去了在一個不稱職的國王的領導下生活。因此惡引出了善,也就是說惡即是善。我們可以分辨一瞬的善惡,卻無法分辨下一秒的善惡,所以碰到“惡”的時候,盡量去“止惡”,而不是“殺惡”,要給“惡”向善的機會。
而關于最后太子立地成佛,…
中國電影就是這么沒長性,總是搞得畫面 音樂主題好,就是劇情骨架軟骨頭爛骨頭。虛偽的大活死人兒。 此片劇情還算不錯了,但是個別臺詞連接不暢,小學生生造句子似地叫我有點點兒惡心。總體還行,
片子最后要投票成王還是成佛,我根據臺詞獨白以及畫面思考了下投了成王,說實話我不覺得我出錯了,而是被嚴重誤導,我以為王子是猶豫,判斷力下降,再說法師自己整出兩個模型,善惡,誰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兒!王子自己不愿去判斷自己的老師還是再次糊涂了還是其他情況?
沒看清楚就掛了,太不帶勁兒了吧!?。。。。。。。?br>現實中教了自己六年的老法師,你會判斷他的善惡嗎?這里的放棄善惡判決信念,跟佛教的不搭邊?。。。?!
縱然我同意片子謀求表達的意旨:一維的純粹單一真實世界,并非直接地劃分成一維的善或者惡,只有在我們放棄了對善惡判斷成見乃至于對此的執(zhí)著之心,才能達到真一維。這境界高于儒道,乃至于基督,
但是片子的表達方式以及核心的獨白臺詞設計有些LESE……讓我失望!
就是畫面美,85%的情節(jié)還湊合,但失去了那15%整個片子質量就崩潰了,這不是一…
整部影片簡樸清和,含蓄委婉,情節(jié)推進從容淡定,用旁白的方式將一個關于王子的故事娓娓道來。古典潑墨背景山水畫加人物剪影,表演被省去,創(chuàng)造出的形式感極具東方美學韻味。
而關于影片內在,最大的探討即是對于善惡觀的哲學思索。而因為導演的野心太大,愣是在片中跳出,插入一段從從儒、道、基督三個角度闡釋善惡觀。而代表佛家的老法師扮演者則靜聽不語,因為佛家講不二,破除一切二元對立,無絕對的善惡,故善惡一也,皆由心生,亦由心滅。
太子因存善念,無法判斷老法師善惡的情況下為免造成千古恨事錯殺于人放棄出手,所以他辜負了國王和老法師對他的期待,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國王。也就是說太子的善引出了惡。所以說善即是惡。反過來說老法師。在知道太子無法勝任繼承國王的情況下下手殺了太子,但是也讓全體平民免去了在一個不稱職的國王的領導下生活。因此惡引出了善,也就是說惡即是善。我們可以分辨一瞬的善惡,卻無法分辨下一秒的善惡,所以碰到“惡”的時候,盡量去“止惡”,而不是“殺惡”,要給“惡”向善的機會。
而關于最后太子立地成佛,…
"河對岸是陰間,那里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善就是惡,惡就是善。太子還能分辨善惡,以劍聲張正義嗎?"
太子最后不能分辨善惡,被殺后升天為神為佛
但現實是,當權者就是"善“ 反其道的就是”惡“,這一點不論國家、種族、社會、宗教
老子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這才是順應自然法則之道,這一段話就說明了所有,不論大小,適道者適生存。
老子還說“正復為奇 善復為妖”
所以你說什么是善,什么是惡? 這就如同陰間,善就是惡,惡就是善,只是不同時期不同環(huán)境下呈現出的不同面孔罷了。
感人!爛片典范之《一維》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73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