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是很敢為這部影片打下分數,因為我沒讀過《雪國》,也不了解川端康成。
猶記得我在初中讀書館借閱的第一本書就是《雪國》,但我很快就發(fā)現我根本讀不下去,甚至讓我初中時代對圖書館都產生了抗拒。
我很感謝這部電影,首先讓我看完了這個故事。我在看完的同時也深刻感受到了其文藝性。島村認為一切都是徒勞,卻看到了駒子和葉子那樣鮮明熱烈的愛。
但很多時候會覺得島村的鏡頭是割裂的,因為其實駒子才是故事的中心,駒子的故事才是徒勞生命的綻放。北國的大雪是一片慘白的虛妄
看完原著之后就很想看電影,因為實在是有一些地方沒看懂,需要影視畫面的解答。
電影相比起原著擴充了不少東西,比如說駒子的日記。我看原著的時候隱約察覺了駒子是愛著行男的,但未曾想過會有如此之愛,乃至電影中表現出來的前因后果些微驚到我了。這大約是我不曾發(fā)現的部分加上編劇和導演的解讀吧。
拍得非常美,其實就是很平常的雪景,北方不鮮見。但配上和服,配上茶水,煙氣和三味線,雪國就活起來了,駒子也就活過來了。奈緒可真好看,駒子倔強鮮活又絕望的感覺透過文字立起來了。一生君作為旁觀者
男主怎么還有點裝13的感覺呢,來人叫男主去管管孩子們,男主一副“無所謂,只不過以后分到的錢會更少。”俺想知道這個場景想表達什么?另外頭發(fā)更利索點不好嗎?男主大段的獨白,還有駒子的嘴形都對不上,全靠后期配音。
男主給人的感覺像極了美國佬去東南亞度假的感覺,低成本高享受。
最后是葉子,敢再像村婦一點嗎,說葉子聲音非常好聽,感受不到啊
很久以前讀過原著,有些細節(jié)記不太清了。對比原著,感覺22影版有些“有其形而無其神”,尤其體現在影片前半部分島村一直在說“徒勞”“徒勞”,卻很少真正讓觀眾感到徒勞,最有徒勞意味的也就那句“駒子和他訂了婚,葉子是他的新情人,他卻要死了”(大意如此)。個人感覺葉子的形象沒有立起來,似乎和記憶中原著里的有些差異。影片結尾應該是改編了不少?展現駒子日記的內容,添加了很多她的回憶。最后的場景切換氣氛渲染的挺好的……戛然而止也很有味道,這時候才真正感到了濃重的“徒勞”。
這部影片是根據川端康成的同名諾貝爾獲獎小說改編的,導演渡邊一貴要改編這部唯美的愛情小說是十分需要功力的,原著有大量北國小鎮(zhèn)四季景色描寫,以及長篇的體現主人公情感的對話記敘。從影片的整個制作來說,能較好地體現了小說原有的情感和氛圍。
在這個寧靜、深邃、遙遠的,被冰雪覆蓋的北國小村氛圍中,人物的情感交織是劇情主線,從某種程度上,三個人相互之間的情感交融,有一點類似于《紅樓夢》中賈寶玉,薛寶釵,林黛玉三個人的感情糾結,愛而不可得,得而不能愛,患得患失。
【雪國】不應只是徒勞而已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4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