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老電影平時總是很少有人問津,因為習慣于現(xiàn)在觀影模式的人們總是對著老電影有一種相斥的磁場,因為這些總是被人們夸獎無數(shù)的老電影很多沒有華麗的特效,也沒有色彩,沒有聲音臺詞,字幕不能與畫面同步,但是往往回過頭看這些電影,會發(fā)現(xiàn),那里面的制作手法和思想很有價值,是值得追尋的。
北方的納努克,是部歷史久遠的電影。弗拉哈迪的拍攝思想在這部影片中展露無疑,它影史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紀錄片的地位就彰顯了它的魅力。
首先,真實,一部紀錄片真實是它的源頭,納努克只做到了大體真實,我覺得本來可以更真實,但是導(dǎo)演為了戲劇效果和票房做了一些改變,這也是很多人質(zhì)疑納努克的地位的原因,也是納努克飽受爭議的原因,納努克一家最終因為拍攝電影而沒有囤好足夠的糧食而餓死,紀錄片的原罪啊。
其次,長鏡頭。弗拉哈迪是長鏡頭的忠實愛好者,這和我一樣,哈哈。里面有許多長鏡頭的展現(xiàn),充分的展現(xiàn)納努克的一家的生活,長鏡頭往往讓電影更加真實。
反觀現(xiàn)在的某些紀錄片還不如黑白默片北方的納努克。
導(dǎo)演弗拉哈迪膠片被毀掉后的感悟,紀錄片要想好看,不能完全紀錄,要聚焦個人,來代表整個愛斯基摩人,就可以出彩。或許這片子全程搬演,大搬演小真實,但這也確確實實是這些人們的真實“生活”的紀錄??!
看似傳達納努克人們的堅毅不屈,但有點過度渲染納努克的英勇頑強,也展示了人性的魅力,生命力的繁盛。有點電影上帝也瘋狂,丟可口可樂瓶子的感覺。
其實,這時候的納努克人已經(jīng)脫離了這種原始生活,而這個片子中,納努克人信任好朋友弗拉哈迪,全情投入不顧一切異常自然的“搬演”了自己先人的原始生活
弗拉哈迪之所以被稱之為紀錄片之父,不僅是他使得1920年代被局限于新聞影片和風光短片的紀錄片制作者能突破壁壘,在獨立公司百代交易公司的發(fā)行下大獲成功,強勢地進入公眾的視線,并有次引發(fā)對“他者”與紀錄片電影制作的長久討論。就如同電影史里停機重拍一樣,電影本身從誕生之日起就帶著很多奇妙的契機和巧合,電影本身和發(fā)展也像是一部契機,如果弗拉哈迪沒有在第一次拍攝時于火災(zāi)中喪失了長時間搜集的龐大素材,也許他也不會思考到第一次拍攝的內(nèi)容過多,范圍過廣,過長
北方的納努克:淺談?wù)鎸嵭耘c故事性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14934.html